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2-CHOP(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肠切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1月收治的1例小肠DLBCL患者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为原发性小肠DLBCL,接受R2-CHOP方案和R2-ECHOP(R2-CHOP+依托泊苷)方案化疗各1个疗程后,疗效良好,颈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缩小,其余淋巴结未见增大,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2-CHOP方案是非生发中心型c-myc阳性DLBCL的有效治疗方案,可提高缓解率、总生存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小肠 来那度胺 利妥昔单抗
  • 简介:AbstractAlthough the first-line rituximab plus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regimen (R-CHOP) substantially improve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40% of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relapsed/refractory disease and had poor survival outcomes. The detailed mechanism underlying R-CHOP resistance has not been well defined. For this review, we conducted a thorough search for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trials involving DLBCL resistance. We discussed DLBCL biology, epigenetics, and aberrant signaling of the B-cell receptor (BCR),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Akt, nuclear factor kappa light chain enhancer of activated B-cells (NF-κB), and the Janus kinase (JAK)/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 pathways as defining mechanisms of DLBCL heterogeneity and R-CHOP resistance. The cell of origin, double- or triple-hit lymphoma and double-protein-expression, clonal evoluti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 help to contextualize DLBCL resistance in an (epi)genetically and biologically comparative manner. Wit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landscape of DLBCL, a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ailored treatments will ideally become availabl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DLBCL patients.

  • 标签: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umor microenvironment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tic heterogeneity
  • 简介:摘要基于《本草纲目》对《经本草》有关内容的引据,探析李时珍对《经本草》的著录方式、首载于《经本草》药物品种、对《经本草》有关药物“校正”、具体引据内容之用途和引据文献特点,认为李时珍对《经本草》的引据既全面又科学,汲取了《经本草》精华,为李时珍成功编撰《本草纲目》贡献巨大,同时李时珍又本着“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客观地对《经本草》“但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无说,或有物失,或说是非”作了实事求是的纠正。

  • 标签: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苏颂 《图经本草》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痛风合并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痛风病史9年,反复发作,检测示合并大细胞性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重度肥胖、大量饮酒、喜食甜食、长期素食。在给予药物控制痛风和补充维生素B12的同时建议患者均衡饮食并记录饮食日记。随访3个月,贫血纠正,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维生素B12缺乏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痛风合并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痛风病史9年,反复发作,检测示合并大细胞性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包括重度肥胖、大量饮酒、喜食甜食、长期素食。在给予药物控制痛风和补充维生素B12的同时建议患者均衡饮食并记录饮食日记。随访3个月,贫血纠正,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维生素B12缺乏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患者DRVI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抵抗VRC01抗体中和的机制。方法比较同期感染相同亚型且对VRC01抗体敏感的病毒序列,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可能影响VRC01和作用的关键氨基酸,通过定点突变、不同来源膜蛋白序列交换,验证这些位点氨基酸对VRC01抗体中和作用的影响。结果位于gp120的LoopD区E279D、R282K和V5区N460A、N463Q单点突变,逆转了病毒对VRC01和敏感性。上述2个或3个位点联合突变后的毒株与单点突变毒株比较,对VRC01抗体中和敏感性明显增强。与文献报道不同,N276糖基化位点突变并未改变毒株对VRC01的敏感性。结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患者DRV01血浆来源的HIV-1B′亚型毒株主要通过LoopD区D279、K282和V5区N460、N463突变,抵抗VRC01抗体的中和作用。

  • 标签: HIV-1 膜蛋白 中和抗体 定点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规律治疗(110 U/次,3次/d)半年,并于治疗结束后行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胃炎评价系统(OLGA)和基于肠化生的胃炎评价系统(OLGIM)分期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分析影响药物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半年后,萎缩和肠化生的逆转有效率分别为45.4%(109/240)和37.9%(91/240),总有效率为62.9%(151/240);OLGA和OLGIM分期从高分期(Ⅲ~Ⅳ期)逆转为低分期(0~Ⅱ期)的有效率分别为53.4%(63/118)和54.5%(36/6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补充维生素(≥3次/周)、幽门螺杆菌阴性或根除成功和轻度炎症状态(炎症评分为1~2分)与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疗效的提高相关(比值比=1.798、3.730、2.817、4.631,95%可信区间1.055~3.064、1.197~11.627、1.171~6.779、1.480~14.493;P均<0.05),大量食用腌制食品(≥3次/周)与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疗效的降低相关(比值比=0.384,95%可信区间0.200~0.740)。结论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治疗对萎缩和肠化生具有较好的逆转作用,并可能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发病风险。

  • 标签: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胃肿瘤 癌变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HIV-1 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程度以及耐药株的传播关系。方法对2018年全国抗病毒治疗前HIV耐药监测CRF55_01B重组亚型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提取RNA,分别扩增蛋白酶/逆转录酶(PR/RT)区基因片段1 056 bp和整合酶(IN)区基因片段846 bp并测序,利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 db Program数据库全部收录药物进行耐药判定,运用HIV-TRACE软件进行HIV-1耐药传播网络分析,并重点分析了CRF55_01B整合酶基因区遗传多态性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共分析来自全国26个省的178份样本,获得CRF55_01B PR/RT区序列170条以及对应样本的IN区序列170条,总体耐药率为15.3%(26/170)。PIs、NRTIs、NNRTIs、INSTIs耐药率分别为1.2%(2/170)、1.2%(2/170)、15.3%(26/170)、0.6%(1/170);耐药水平多为低度耐药,NNRTIs类耐药位点主要是V179D/E与其他位点协同出现,另有84.1%(143/170)单独携带V179D/E的感染者表现为潜在耐药;INSTIs类耐药位点为G163R,对EVG和RAL表现为低度耐药。在0.9% 最适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30.0%(51/170),耐药株在男男同性传播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人群之间传播,并且都携带耐药位点E138G和V179E。在整合酶区CRF55_01B与CRF01_AE和B亚型在5个位点突变频率差异较高(T215A、G134N、I135V)。结论我国CRF55_01B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即对NNRTIs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携带E138G和V179E耐药位点的毒株存在成簇传播,CRF55_01B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株处于低水平流行,但整合酶基因区存在的高突变率的遗传性多态性位点对药物敏感性有潜在的影响,所以新型重组毒株耐药对我国抗病毒治疗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监测和分析。

  • 标签: CRF55_01B 抗病毒治疗前 耐药位点 整合酶基因区 遗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1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2R—CHOP治疗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选取130位在我科室进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接受护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2R—CHOP方案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可知。治疗有效率比较理想;不良反应减低。结论 在我科室进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护理治疗的患者,采用2R—CHOP方案进行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干预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可提升我科室的护理质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利妥昔单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生素B12对预防和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按时间先后法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两组,共计50例患者。其中对比组25例,实验组25例。实验组患者在化疗第一天开始,用维生素B12 12.5mg配置在0.9%生理盐水250ml中进行口腔含漱来干预化疗后口腔溃疡的发生,每小时一次,至化疗最后一天。对比组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不进行维生素B12的含漱。记录两组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结果的满意度。结果:接受维生素B12的实验组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维生素B12干预的对比组,(P

  • 标签: 维生素B12 化疗后口腔溃疡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赖氨肌醇维B_(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小儿厌食症患儿共

  • 标签:
  • 简介:摘要维生素B12缺乏最常引起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和贫血,这已被临床医师广泛关注,并能被早期诊治以逆转症状。但是,维生素B12缺乏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而该现象目前却不能被及早诊治,导致不可逆损害,最后出现严重痴呆。因此,本文围绕维生素B12缺乏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 标签: 维生素B12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认识。方法报道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5月收治的1例IVLBCL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4岁。以头晕、食欲减退、乏力就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经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证实为IVLBCL,予R-CHOP方案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达完全缓解。结论IVLBCL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IVLBCL的疗效

  • 标签: 血管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毒感染的认识。方法对我院PICU收治的2例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儿均经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明确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病例1以胃肠道症状表现为主。病例2以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主,病例1虽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最终患儿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抢救无效死亡,病例2患儿经抗病毒及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好转出院。结论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除了常见的发热、皮疹表现,亦可引起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等表现,且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亦可引起严重感染。

  • 标签: 人类疱疹病毒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脑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毒感染的认识。方法对我院PICU收治的2例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儿均经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明确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病例1以胃肠道症状表现为主。病例2以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主,病例1虽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最终患儿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抢救无效死亡,病例2患儿经抗病毒及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好转出院。结论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除了常见的发热、皮疹表现,亦可引起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等表现,且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亦可引起严重感染。

  • 标签: 人类疱疹病毒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脑病 儿童
  • 简介:摘要体位性低血压是引起晕厥的第二大病因,多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群,然而其发病隐匿,经常被漏诊、误诊。该文报道1例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以期加深临床上对维生素B12缺乏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

  • 标签: 低血压 维生素B12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