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一代屈光分析仪OPD-ScanⅢ、扫频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仪CASIA2与像差仪iTrace、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tHOA)、角膜球面像差(SA)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5—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23眼)。所有患者均采用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角膜参数,记录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及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的均方根(RMS)值。4种设备间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设备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4.79,P<0.001)。两两比较显示,CASIA2和Pentacam测得的角膜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OPD-ScanⅢ和iTrace(均P<0.001),OPD-ScanⅢ和iTrace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的角膜S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72,P<0.001),结果分别为(0.291±0.079) μm、(0.445±0.147) μm、(0.310±0.092) μm和(0.277±0.131)μm。两两比较显示,OPD-ScanⅢ和iTrace、CASIA2和iTrace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和角膜SA均呈正相关性(r=0.27~0.69,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iTrace与OPD-ScanⅢ测量角膜tHOA及角膜SA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11~0.09、-0.15~0.12,均显示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4.07%~5.69%的测量值在95%LoA外,其余设备测量结果间95%LoA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OPD-ScanⅢ与iTrace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和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结果无差异,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上,但除此之外的几种设备测量结果间差异性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前后全眼高阶像差和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分析角膜生物力学对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西安爱尔眼科医院行SMILE的屈光不正患者160例,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角膜及全眼球差、彗差、三叶草、总高阶像差(HOA);使用Corvis-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角膜硬度参数(SP-A1)和最大形变幅度(DA)。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对高阶像差变化量(角膜ΔHOA、全眼ΔHOA)及生物力学改变量(ΔSP-A1、ΔDA)进行分析。结果:SMILE术后6个月,150例(295眼) (随访率为94%)角膜HOA为(0.37±0.01)μm,全眼HOA为(0.24±0.01)μm,角膜HOA较术前增加15.63%,全眼HOA较术前减少35.14%,角膜HOA、全眼HOA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2;t=10.04,P=0.001);SP-A1为(77.29±11.86)mmHg/mm,较术前下降29.6%,DA为(1.19±0.68)mm,较术前增加10.4%,手术前、后SP-A1、D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8、20.62,P<0.001)。ΔSP-A1、ΔDA与全眼ΔHOA均呈正相关(r=0.19,P<0.001;r=0.17,P=0.002)。结论:SMILE术后6个月的全眼HOA减小,角膜生物力学改变与全眼HOA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患者女,25岁,因反复晕厥8年,再发2个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以反复晕厥起病,近1年感双下肢乏力、易疲劳,近3个月感腰部及四肢关节疼痛,双上肢掌指关节活动度增大,皮肤弹性增加。卧立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示卧位平均心率79 次/min;立位平均心率126 次/min;卧立位血压正常;大脑中动脉卧位平均脑血流速度62 cm/s;立位平均脑血流速度47 cm/s。基因检测提示LDB3基因突变。最终诊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关节过度活动型),Ehlers-Danlos综合征,予以补液、康复治疗后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质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毛囊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西京皮肤病医院确诊的8例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发病年龄6 ~ 67岁,男6例,女2例,均无明显发病诱因,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至20年不等。患者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直径较小(< 1 cm)且长期存在的红褐色圆形斑丘疹或斑块,附少许或无鳞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4例行皮肤镜检查,均显示角栓全部发生于毛囊开口处。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表皮厚度大致正常或棘层轻度不规则增生,仅毛囊漏斗部存在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外用药物和激光灼烧等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可治愈原发皮损,但无法预防新发皮损,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结论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临床好发于男性,以面部多见,病情缓慢进展,组织病理表现为独特的、仅发生于毛囊口的角化不全柱,诊断需同时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J Clin Immunol于近期发布了最新版免疫出生错误分类,新分类包含485种免疫出生错误,较2019版新增55种基因缺陷及1种由自身抗体所致免疫出生错误拟表型。本文对2022版分类的调整进行解读,以促进临床医生对免疫出生错误的认识更新。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线粒体A3243G突变合并ABCC8基因突变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发病较早,消瘦明显,无明显听力受损,首次基因筛查提示ABCC8基因突变,考虑ABCC8-MODY,后因其儿子出现糖尿病且未合并该位点突变,对患者及其儿子再次行基因筛查,提示患者为线粒体A3243G突变合并ABCC8突变。该病例提醒临床医师在工作中要注重非典型线粒体糖尿病与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