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合肥市4所高校抽取4 0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大学前不同阶段性虐待经历、成人依恋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对象大学前性虐待的总报告率为14.1%(569例),非接触性、接触性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7%(512例)、5.4%(219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前总体性虐待经历与安全型依恋得分[β(95%CI)=-0.205(-0.292,-0.117)]呈负相关,与焦虑型[β(95%CI)=0.211(0.110,0.310)]和回避型依恋[β(95%CI)=0.117(0.020,0.216)]得分呈正相关。大学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发生阶段数与安全型依恋[β(95%CI)=-0.106(-0.171,-0.041)]得分呈负相关,与焦虑型依恋得分[β(95%CI)=0.158(0.084,0.231)]和回避型依恋[β(95%CI)=0.080(0.008,0.152)]得分呈正相关。高中阶段的非接触[β(95%CI)=0.427(0.018,0.775)]和接触性虐待[β(95%CI)=0.468(0.251,0.687)]经历均与焦虑型依恋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学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均与大学生成人依恋有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依恋、拒绝敏感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705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拒绝敏感性量表(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RSQ)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的问卷调查。根据贝克抑郁量表抑郁症状筛查标准,将抑郁问卷得分<5分者划为无抑郁症状组(n=373),≥5分者划分为抑郁症状组(n=332),用SPSS 17.0及AMO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抑郁症状组在焦虑依恋[71.00(57.00,80.00)分]上得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65.00(52.50,74.00)分],Z=-7.29,P<0.01,回避依恋得分[66.00(55.00,72.00)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66.00(51.50,72.00)分],Z=-2.85,P<0.01,拒绝敏感性[9.78(8.27,11.06)分]得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9.39(7.63,10.67)分],Z=-6.15,P<0.01。(2)焦虑依恋与拒绝敏感性、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3、0.33,P<0.01),回避依恋与拒绝敏感性、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15、0.10,P<0.01),拒绝敏感性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在成人依恋与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拒绝敏感性在焦虑依恋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为8.7%,占总效应量百分比为39.73%;拒绝敏感性在回避依恋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为3.0%,占总效应量百分比为29.90%。结论成人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抑郁症状,还能通过拒绝敏感性间接影响抑郁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父亲对母乳喂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0名新生儿的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父亲母乳喂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父亲的母乳喂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9.80 ± 2.61)、(38.71 ± 4.45)、(39.72 ± 6.4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妻子文化程度和妻子产次是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t值为2.016、2.068、2.988,P<0.05),父亲知识总分、妻子分娩方式是态度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t值为-3.029、5.225,P<0.05),态度总分、婴儿所处年龄阶段是行为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t值为1.985、2.633,P<0.05)。结论父亲对母乳喂养态度较积极,但仍有错误认知,行为也存在较多不足。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父亲进行健康教育,督促父亲行为的改善,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亲的依恋模式和述情障碍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方法选取57例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存在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及其母亲作为研究组,以53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青少年及其母亲作为对照组,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 inventory,ECR)、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进行测评。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母亲在依恋回避[(3.7±0.6)分,(3.0±0.6)分]、依恋焦虑[(4.0±0.7)分,(3.1±0.9)分]、情感辨别不能[(2.9±0.7)分,(2.3±0.7)分]、情感描述不能[(3.0±0.6)分,(2.4±0.5)分]、述情障碍总分[(57.2±8.3)分,(49.5±9.5)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5.79,4.01,5.50,4.56,均P<0.05);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母亲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述情障碍总分、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呈正相关(r=0.487,0.532,0.401,0.360,0.4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存在不安全依恋(B=2.57,OR=3.07,95%CI=1.01~169.54,P=0.024)、高述情障碍(B=1.95,OR=2.14,95%CI=1.29~3.58,P=0.003),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风险较大。结论母亲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和高述情障碍可能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父亲早接触对剖宫产新生儿应激反应和早期喂养的影响 。 方法: 选取 98 例剖宫产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9 例。常规组新生儿未在早期与父亲接触,实验组新生儿在早期与父亲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早期喂养情况与唾液皮质醇水平。 结果 : 实验组新生儿第一次成功开奶时间与持续吮奶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 0.5h 、 1h 以及 2h 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让剖宫产新生儿早期与父亲接触,有利于新生儿在短时间内趋于稳定状态,不仅能够提高早期喂养成功率,还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应激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