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腹部损伤患者通过密闭式负压封闭治疗,引流水封瓶及引流袋更换时间不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科室收治的腹部损伤的患者共200例,根据引流袋更换时间的差异分为A(n=50),B(n=50),C(n=50),D(n=50)四组;A组患者引流袋及水封瓶更换频率为1次/d,B组水封瓶及引流袋更换时间为1次/3d,C组水封瓶及引流袋更换时间为1次/周,D组患者至拔管前不进行水封瓶及引流袋更换。比较4组患者引流袋内细菌阳性率和水封瓶瓶内细菌阳性率。结果D组患者水封瓶和引流袋内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且C组水封瓶和引流袋内细菌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腹部损伤患者,每周进行水封瓶及引流袋更换,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机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自身对照比较无肝素透析前、后和封管后30min凝血指标与非透析日基线值的差异,了解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后肝素盐水封管对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1年6~9月间无肝素透析的患者共26例,透析后使用1∶1肝素盐水(3125U/ml)按照导管标记容积封管。事先记录非透析日的血凝指标作为基线值,并于透析开始5min、透析后(封管前),封管后30min分别采血检测血凝指标。结果该组患者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8.75(26.60~31.63)、32.65(28.30~54.03)、28.25(26.53~32.03)、47.90(35.80~199.65),其中透析后(封管前)数据较基线值无差异,但透析开始后5min、封管后30min的数据较基线值明显延长(P=0.0003,0.0001),其中位数比较基线值分别延长达13.6%和66.7%。其他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封管后较封管前也都有明显延长(P≤0.0001)。结论常规的无肝素透析对凝血各指标影响不明显,但1∶1肝素盐水封管将造成透析开始后短时间内和透析后一定时段内APTT的明显延长,因此,目前采用的肝素盐水封管方式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卧床高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封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6月入住我院老年病区的卧床高龄患者,年龄≥85岁、输液治疗疗程>5天。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A、B、C四组,连续5天观察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堵管发生例数及留置时间。结果堵管发生率及平均置管时间比较对照组、实验组A分别与实验组C比较,均P﹤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分别与实验组A、B比较,实验组B分别与组A、C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卧床高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选择生理盐水封管,间隔6小时增加一次冲管,能相对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生理盐水与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PICU 2018年1~5月使用PICC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组采用2.5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变化、堵管情况、静脉炎、穿刺点渗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拔针后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穿刺点渗血率、静脉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能够降低PICC的堵管率,延长留置针时间,且不会增加患儿的出血风险,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