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20个国家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贵州省20个国家死因监测点的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粗死亡率570.32/10万,男性粗死亡率678.86/10万;女性粗死亡率462.87/10万。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危害全省死因监测点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加强疾病的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1670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院死亡病人病案首页数据库资料,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原则进行疾病及死亡原因分类统计。结果3年间我院共上报死亡病人1670例,包括死后推断病人。死因前五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提高主要死因疾病的监测预防、治疗水平,更加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降低疾病死亡率,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简介:摘要:急性创伤已经成为了目前4 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往往具有伤情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临床抢救难度大,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1]。且是拉低我国平均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急诊外科是各类急性创伤患者的首诊科室,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进展迅速,临床救治困难,死亡率较高,是临床救治的难点。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创伤死亡,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一2020年8月在急诊外科死亡的127份病例的致死原因,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为更好更有效预防癫痫患者的死亡,开阳县对近6年来癫痫患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按国家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要求,对筛查确诊的惊厥型癫痫患者服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进行治疗,同时,定期随访管理,对死亡原因及治疗情况用Excel、Foxpro、SPSS进行分析。结果死亡原因为意外事故占36.8%、癫痫发作21.1%,自杀18.4%,因脑梗、心血管病、结核等其他疾病死亡占23.7%。治疗期间有39.5%的患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73.7%。55.3%的患者依从性不好。结论开阳县农村癫痫患者死亡的主要死因是意外事故和癫痫发作死亡,提示我们在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同时应重视病人的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增强病人生活勇气与自信,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降低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猝死的诱因以减少哮喘猝死发生。方法回顾性地复习并分析10例哮喘猝死患者的临床相关病史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9女1男,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40.7岁。哮喘病史1-40年不等,平均约18.7年。发病季节和时间1-2月发病3例,5-8月7例;有3例在夜间8-10pm时突发呼吸困难加重,7例在早晨至中午时突发;可能诱因5例与进食(如鱼类、肉食等)有关,3例可能与感染加重有关,1例在登山活动中,1例在注射斯奇康后。10例患者中3例有哮喘家族史。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曾到呼吸专科进行过诊治,但依从性均差,其余5例从未到呼吸专科诊治。10例患者均未接受规范化治疗。5例在心肺复苏后急查血常规,WBC12.4—18.16x109/L者3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2例。10例哮喘猝死患者均经心肺复苏,5例当即死亡,4例死于脑死亡及其它并发症,1例存留智力障碍。讨论诱发和增加哮喘猝死的因素多种,如中青年女性、冬季与夏季、食物过敏、感染加重,家族史等,缺乏及时就医;加强对哮喘患者的防治教育和规范性治疗,及加强院前急救十分重要,可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水平,减少治哮喘猝死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孕龄妇女中,诱发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总结有效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三年来洗马河街道的35例孕龄妇女死亡病例的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回顾分析其死因信息资料,探究在孕龄妇女中,诱发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总结有效防治策略。结果通过对35例孕龄妇女死亡个例原因信息资料的收集回顾分析发现,诱发该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意外伤害、脑溢血,乳腺癌、脑梗死、肝癌、肝炎,白血病和甲亢等疾病,在三年死因收集中,没有孕龄妇女在孕期死亡。同时在35例死亡个例年龄方面,有4例(11.43%)为20~30岁年龄段,有14例(40.00%)病人为31~40岁年龄段,还有17例(48.57%)病人为41~50岁年龄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市2004年至2012年因产后出血死亡的产妇死因进行分析与探讨防治对策,以期对产科出血发生几率加以有效控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收集我市近8年来死亡的22例孕产妇的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统计死亡原因。结果死亡原因孕产死亡原因羊水栓塞排第1位,产后出血排第2位,结论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等。只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提高个人及家庭的安全分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