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被应用于临床腹部手术的麻醉深度监测中后的效果。方法接收于我院的82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应用BIS对其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诱导时,在心率、血压及BIS值方面,2组患者均显著降低;插管时,2组除BIS值下降外,其余2项指标(心率和血压)均出现上升;在其切皮与缝皮阶段心率、血压方面无显著变化,而其BIS值有所下降;另外,在苏醒、拔管时间方面,七氟醚组显著低于丙泊酚组,2组差异度明显(P<0.05)。结论BIS能够将麻醉深度监测以数字化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其能够提供给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以临床依据。
简介: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也纷纷引入这项技术,其实际应用也越来越成熟、广泛,智能电网的发展也日益完整化。智能电网在技术上不仅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能大幅度提升电能使用效率。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在电网上的实际应用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46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凭静脉麻醉。BIS组患者根据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值对患者麻醉深度进行调整,常规组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和心率变化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调整。对比两组丙泊酚麻醉诱导用量及维持用量,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中知晓情况,麻醉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结果①丙泊酚麻醉诱导及维持用量BIS组少于常规组(P<0.05)。②在手术后回访中得到BIS组术中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拔管及麻醉恢复时间BIS组少于常规组(P<0.05)。③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麻醉前、手术后24h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1h、术后2h各组评分均低于麻醉前(P<0.05),术后1h、术后2hBIS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效果显著,更有利于患者麻醉深度的调整,促进平稳麻醉,提高麻醉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监测指标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保障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法于2014年1月-2018年1月调查600个手术器械包,确定各项质量监测指标,专人按照质量监测指标进行质量监控,科学分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结果通过质控小组、品管圈小组、质控微信群,每月采用鱼骨图管理工具对应用质量监测指标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应用质量监测指标前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60.00%,器械清洗合格率上升1.78%。结论确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数据真实客观反应质量情况,为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持续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将质量监测运用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中,研究及评价应用效果。方法此文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行质量监测之前的100件医疗器械及30名科室医护工作人员纳入参照组,予以常规质量管理,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行质量监测之后的100件医疗器械及30名科室医护工作人员纳入实验组,予以质量监测,研究以及调查两组医疗器械的清洗及消毒合格总统计率、科室医护工作人员的满意总统计率。结果实验组医疗器械的清洗及消毒合格总统计率(96.00%)明显高于参照组医疗器械对应数值(84.00%),P<0.05,展示数据间检验后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科室医护工作人员的满意总统计率(96.67%)明显高于参照组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对应数值(80.00%),P<0.05,展示数据间检验后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采取质量监测展示良好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TP荧光检测在消毒供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灭菌检测的160件妇科诊刮包,在消毒灭菌后进行取样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菌落计数法检测与ATP荧光检测。结果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159个,合格率为99.4%;ATP荧光法检测合格158个,合格率为9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计数法对妇科诊刮包的消毒检测平均时间为32.14±4.20h,而ATP荧光法检测时间为4.20±1.45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荧光检测在消毒供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能快速评价外科缝合包的灭菌质量,也能有效反映菌落数,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从时间进程、控制关键点两个维度,通过对衡阳供水企业的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实施前后结果的“五性”变化,来研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制定更优的后续质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