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作者: 秦泗河 臧建成 Dror· Paley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骨科;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功能障碍康复辅助技术重点实验室 100176 ,Paley Orthopedic and Spine Institute,West Palm Beach, Florida,USA
  • 简介:摘要Ilizarov技术催生了骨再生和肢体延长,是20世纪骨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进化论、系统控制论、再生医学、人工智能、3D打印等参入临床,突破了既往骨科的范畴,从头颅、脊柱、骨盆、手指、足趾以及神经性溃疡,缺血性坏疽等几乎都能实施再生、修复与重建,进一步证明了生物力可激发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本文追溯了肢体延长术100多年的历史,阐述了最初的截骨、延长理念和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技术以及牵拉成组织技术等重要的生物学理论及其在前苏联,欧洲,北美等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介绍了从Wagner、Bastiani、Orthofix、Ilizarov外固定器到全髓内骨骼延长钉等手术器械的优势、劣势和改良;展示了牵拉成组织技术跨越多学科、不同组织再生重建的临床应用。在肢体延长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以及各国学术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肢体延长起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Ilizarov技术前期即骨外固定自主研发和肢体弹性延展延长期、Ilizarov牵拉成骨延长技术期、后Ilizarov技术时代以及应力调控主导下的肢体再生延长与重建期,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 标签: 骨延长术 骨重建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生成,牵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鼠疫疫源地水样中8种金属元素含量。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选取云南玉龙、剑川和梁河鼠疫疫源地作为采样地,按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有鼠类活动的区域采集地表水,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样中钙(Ca)、铁(Fe)、锌(Zn)、铬(Cr)、铅(Pb)、锰(Mn)、镉(Cd)、铜(Cu)8种金属元素含量,对数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玉龙、剑川和梁河鼠疫疫源地分别采集26、58、54份水样。3个鼠疫疫源地Pb和Cd元素含量[玉龙:0.19(0.78)、0.08(0.07)mg/L;剑川:0.23(0.56)、0.03(0.06)mg/L;梁河:0.13(0.61)、0.09(0.08)mg/L]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Pb:0.10 mg/L,Cd:0.01 mg/L)。8种金属元素含量除Ca、Cd两种元素含量在3个疫源地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外,其余6种金属元素含量地区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玉龙鼠疫疫源地Ca元素含量最高,梁河鼠疫疫源地最低(P均< 0.017)。玉龙鼠疫疫源地除Fe元素外,其余7种金属元素含量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剑川鼠疫疫源地除Cr元素外,其余7种金属元素含量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梁河鼠疫疫源地除Ca元素外,其余7种金属元素含量季节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3个鼠疫疫源地水中Pb和Cd元素含量较高,玉龙和剑川鼠疫疫源地水中金属元素含量季节变化趋势接近。

  • 标签: 金属元素 鼠疫疫源地
  • 简介:摘要肿瘤起源二元论与生命密码是基于胚胎发育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人类肿瘤发生的全新理论。从发育生物学角度看,生命延续和启动是一个生命周期,该周期受生殖细胞大小调控。生命延续的必要前提是具备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而新生命启动的必要环节是受精卵经历由大变小的卵裂过程进而产生相对小体积的胚胎干细胞,然后进行不同胚层的分化与增殖而诞生新生命。从病理学的角度看,百年来病理学家观察到的肿瘤可归结为两大表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或分化差型)。前者起源于正常生命周期,受精卵卵裂致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分化受阻将产生相应的分化型肿瘤;而后者起源于体细胞在压力因素下形成的老化巨细胞。肿瘤像一个“怪胎”,理论上起源于老化巨细胞的“怪胎”和正常胚胎发生早期过程相似,需经历细胞增大再变小的“卵裂”过程。巨细胞的核内复制和分裂过程与卵裂酷似,但其以出芽、裂解、大爆炸的方式产生的细胞无法像受精卵或胚胎那样正常分化,而是形成未分化肿瘤。细胞大小的变化伴随核质比及倍体的变化,像密码一样,在卵裂或无丝分裂过程中决定了新生命的诞生与肿瘤的发生。肿瘤起源二元论与生命密码阐述了分化型肿瘤与未分化肿瘤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生命周期的关系,首次将人类肿瘤起源和生命周期统一起来。本文在此概括性介绍该理论,为肿瘤研究乃至治疗提供全新思路和潜在靶点。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发生在膀胱非尿路上皮起源的癌(以下简称非尿路上皮癌,non-urothelial carcinomas,N-UC)相对少见,可具有鳞状、腺样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的分化特征。伴有鳞状分化的膀胱癌主要包括传统型鳞状细胞癌、疣状癌、伴广泛鳞状分化的尿路上皮癌及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伴有腺样分化特征的膀胱癌主要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脐尿管腺癌、苗勒管型肿瘤和肝样腺癌。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包括小细胞NEC、大细胞NEC、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和副神经节瘤。在诊断膀胱原发性N-UC之前,首先要排除其他部位的癌直接蔓延或转移到膀胱的可能性,因此重点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十分有必要。该文重点阐述了这三组肿瘤中不同类型之间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因素等,避免一些实际诊断工作中的陷阱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因其恶性度高,近年来受到极大重视,然而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且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明确ESC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精确分期、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复习国内外关于ESC发病起源的研究结果,提出两种假设,即子宫内膜起源学说和输卵管起源学说,并论述两种学说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探索ESC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去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AAOCA)壁内走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4月15例AAOCA患者的资料总结,其中2例因无明显症状及SCD高危因素而未行手术治疗,最终13例行去顶手术治疗的AAOCA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析术后近中期结果。结果全组患者(16.3±8.2)岁(7~35岁),术前评估均为壁内走行解剖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8例(61.5%),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5例(38.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临床症状,其中首发症状为胸痛7例(53.8%),晕厥5例(38.5%),胸闷1例(7.7%)。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体外循环时间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51.0±16.4)min (37~99 min)、82(74.0,97.5)min和6(4,15) h。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10.0,39.5)个月,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从术前5例减少为1例。结论去顶术式是治疗AAOCA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可纠正AAOCA患者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解剖异常,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功能,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及降低潜在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 去顶 手术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异位窦(AAOC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例AAOC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月~15岁,平均(11.7±5.1)岁。研究AAOCA患儿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儿经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检查确诊,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5例;心源性猝死史2例,急性心机梗死史1例。除1例无症状者偶然确诊外,其余均有胸闷、胸痛、晕厥等症状。所有患儿手术顺利完成,其中施行冠状动脉去顶手术7例,冠状动脉再植及肺动脉转位术1例,大动脉间松解术1例。患儿术后均无住院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患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随访期间无死亡,心功能正常;2例出现非特异性胸闷、胸痛,尚无证据提示心肌缺血。结论儿童期发病的AAOCA患儿易发生心源性猝死,一经确诊尽早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去顶或冠状动脉再植手术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心源性猝死 儿童
  • 简介:摘要在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暴发之前,冠状病毒主要在动物之间流行,在人群中仅引起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所引起的肺炎暴发疫情促使研究人员对这些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来源和进化展开深入的研究。现对这3种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起源和进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总结。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手术、开放手术、局部或全身免疫治疗、放疗、化疗等。然而膀胱癌治疗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化疗耐药和高复发率成为膀胱癌治疗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膀胱癌干细胞逐渐成为膀胱癌研究的热点,其被认为是膀胱癌化疗耐药和高复发率的罪魁祸首。因此靶向膀胱癌干细胞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膀胱癌治疗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膀胱癌干细胞的起源、早期获得干性的途径以及膀胱癌干细胞干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可以加深对膀胱癌干细胞的认识,也为膀胱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肿瘤干细胞 抗药性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肃北、肃南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气象因素对鼠疫流行的影响。方法收集1973 - 2016年肃北、肃南2个县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年及领先1、2、3年(相对于当年作为参照的前1、2、3个年份)的气象因素(年均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R2.3.2软件,以年鼠疫检菌阳性率为因变量,气象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采用非线性效应关系定量研究气象因素对鼠疫的影响。结果2006 - 2016年与1974 - 1983年相比,年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平均值肃北县分别上升了0.99 ℃、3.55%RH、12.16 mm;肃南县分别上升了1.00 ℃、2.01%RH、14.60 mm。1973 - 2016年共发生11起人间鼠疫,发病12例,死亡7例。肃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3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0.40%;领先2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66%。肃南县鼠疫疫源地内领先1年年均降雨量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mm,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32%;领先3年年均相对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RH,动物鼠疫发生增加11.96%。另外,肃北、肃南县领先2年年均气温在一定范围内每升高1.00 ℃,动物鼠疫发生分别增加73.17%、70.18%。结论甘肃省肃北、肃南县鼠疫的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一定范围内的年均气温上升对鼠疫的流行不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滞后效应。另外,同一疫源地内不同类型气候对动物鼠疫流行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旱獭属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气象学 非线性效应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 标签: 儿童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左心室射血分数 二尖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中枢/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是WHO Ⅱ级伴神经元分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发生于脑室内,脑室外神经细胞瘤可发生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细胞瘤非常罕见。该文报道1例27岁女性起源于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神经细胞瘤。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构成,位于纤丝背景内,并与衬覆室管膜样细胞的囊肿相邻。免疫表型: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原酸性蛋白阴性,Ki-67阳性指数1%。细胞遗传学分析未发现染色体1p及19q共缺失。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细胞瘤非常罕见,大多起源于畸胎瘤,相较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肿瘤,两者免疫表型存在轻度差异。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畸形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的所有单纯的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患儿临床资料。共3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女15例,男2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增强CT检查确诊,诊断时年龄为(15.5±20.5)个月,范围为1个月14 d至6岁7个月。37例患儿中,有10例放弃治疗离院,余27例均接受了积极治疗。27例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9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为成人型,8例为婴儿型;1例术前突发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6例接受了手术治疗。26例手术患儿中,仅1例二尖瓣无反流,余25例均存在反流,且其中1例同时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对所有离院或出院患儿进行随访,分析影响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6例手术患儿中,术后在院死亡3例,其余23例痊愈出院后存活良好。10例放弃治疗离院患儿中,除1例因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存在丰富侧支血管存活至今,其余9例均于离院后1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侧支循环为婴儿型是导致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射血分数、侧支循环为婴儿型、合并室壁瘤是导致患儿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检查是诊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畸形较为良好的影像学方法,手术是该疾病唯一的治疗手段。诊断明确应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后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畸形 起源 肺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 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 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早搏 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