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研究阶段,选择该时间段内所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计2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均使用支柱块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4例患者手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度检测均值为(9.2±0.5)°,明显低于手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检测均值为(28.6±2.5)mm,明显高于手术前;VAS评分均值为(1.8±0.5)分,明显低于手术前;以上数据组间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重建椎体前中柱稳定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微创支柱块(PercutaneousPillar)植入椎体内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护理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30例经皮微创经椎弓根植入椎体内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护理。术前作好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功能锻炼的指导;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积极预防肺栓塞、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指导合理饮食,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一周内疼痛均缓解,术后一周即可自行下地活动,术后半年内限制性体力劳动。所有患者术后一年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患者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微创支柱块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加强护理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椎体支柱块技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2011年本院共有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支柱块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7~70岁。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CT,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Cobb角恢复至11.31°±0.50°,术后3个月为10.92°±0.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50.73±7.46)%,术后1个月为(93.05±3.22)%,术后3个月为(92.11±3.59)%,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柱块技术在Ⅱ度或Ⅲ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运用中恢复了伤椎前中柱的高度及脊椎整体的生理弧度,无继发性塌陷,有效缓解疼痛,早期功能锻炼,早期疗效满意。
简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