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组(N组)、口服药物治疗组(D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组(ND组),每组10例。N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或生殖股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口服药物治疗组为普瑞巴林75 mg,一天两次;N+D组采用神经阻滞+口服药物治疗,方法分别同N、D组;神经阻滞治疗药物浓度为0.15%罗哌卡因+0.1 g/L得宝松+0.01 g/L维生素B12;用量为5 ml/每支神经。3组患者均必要时加服氨酚曲马多37.5 mg。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10、17 d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S)、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各组VAS、PSQIS和加服氨酚曲马多用量的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两两比较时用SNK法。结果各组治疗后3、10、17 d时VAS、PSQIS评分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0 d和17 d时,N组(q=4.701、5.984)和ND组(q=6.242、8.472)的VAS评分明显降低、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的PSQIS评分明显降低,与D组(q=4.859、7.289)和N组(q=5.762、6.3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组治疗后17 d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较治疗后3 d(q=3.263)、10 d(q=2.99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治疗后10 d(q=3.328),17 d(q=3.692)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较治疗后3 d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组与D组比较,ND组治疗后10 d(q=4.624)、17 d(q=7.349)时加服氨酚曲马多总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均可减轻患者的疼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优于口服药物;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疼痛治疗效果最好,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联合双橘颗粒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抽取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病人7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联合双橘颗粒治疗,系统性的回顾患者疗效,瘤体体积改变以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4%,总不良反应为8.57%。治疗后,瘤体体积较治疗前小,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相似,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病人应用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联合双橘颗粒,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的降低瘤体的大小,不良反应低,且不会影响机体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t=10.566、χ2=9.934,均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t=7.388,均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影像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1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以外科手术病理组织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四格表计算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依据诊断"金标准",118例患者中良性病变17例,恶性病变9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恶性病变87例,良性病变29例,不确定2例。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7.9%、100.0%、100.0%、58.6%和89.7%。118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胸膜病变穿刺活检术具有实时、操作简便、无放射线危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于胸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方法及 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实施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本医院诊断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101个病灶)收入实验资料,选于 2017年 09月至 2019年 02月,分组方法为抽签法,对照组纳入 30例患者( 50个病灶),试验组纳入 30例患者( 51个病灶),试验组采取 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方法,计算两组病灶完全消融总计率、并发症总计率、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消融点数、消融用时、满意总计率。 结果:试验组病灶完全消融总计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计算数据( 78.00%),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计率( 3.33%)明显低于对照组计算数据( 23.33%),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住院花费比对于对照组计算数据,未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计算数据,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消融点数比对于对照组计算数据,未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消融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计算数据,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满意总计率高于对照组计算数据,证实相关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行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方法更优。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的临床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52 例 甲状腺囊肿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均 在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治疗后 ,使用高糖反复冲洗囊腔,预留部分高糖起到硬化作用,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本组 52 例患者经过穿刺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均为良性病变。经过穿刺及注入硬化液治疗后,其中治愈 27 例 ( 51.92% ),显效 14 例( 26.92% ),有效 9 例( 17.31% ),无效 2 例( 3.85% ),治疗总有效率为 96.15% ( 50/52 )。 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液及高糖硬化治疗取得的临床 疗效比较满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 推广及 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囊液后,注入高糖冲洗硬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9月 -2019年 2月收治的甲状腺囊肿患者 4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在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并使用高糖反复冲洗囊腔,预留部分高糖起到硬化作用,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 45例患者穿刺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均为良性病变。经过治疗,其中治愈 27例( 60.00%),显效 10例( 22.22%),有效 6例( 13.33%),无效 2例( 4.44%),治疗总有效率为 95.56%( 43/45)。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液及高糖硬化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12 月,选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患者 90 例,其中男 27 例,女 63 例; 在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并使用高糖反复冲洗囊腔,预留部分高糖起到硬化作用。 结果 90 例甲状腺囊肿抽吸液送病理检查,均明确为良性病变。经治疗后,甲状腺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 96.7 %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 1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9 例,占比 98.9 % ,无效 1 例,占比 1.1 % ;术后 3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9 例,占比 98.9 % ,无效 1 例,占比 1.1 % ;术后 6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8 例,占比 97.8 % ,无效 2 例,占比 2.2 % 。与随访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作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 70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 2018年 11月至 2019年 11月,按照硬币两面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n=35)与对照组( n=35),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措施,研究组于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随后评价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7.14%,数据得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 109.5±14.2)( 87.3±15.4)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确保麻醉安全性,又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应被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手术应用于乳腺多发囊肿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摘选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乳腺多发囊肿病例104例,对全部患者均借助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手术实施治疗,在开展手术期间,对患者借助彩色超声实施检测,观察其最终的结果。结果:囊肿到皮肤总距离在(14.51±1.66)mm,囊肿到胸壁总距离在(13.26±1.67)mm。囊肿消融总时间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超声引导甲状腺结节FNA标本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初诊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但此前未经治疗的522例患者资料,根据细胞学结果,将BethesdaI类的细胞学穿刺标本定义为不满意,Bethesda Ⅱ~Ⅵ类的细胞学穿刺标本定义为满意,评估甲状腺结节大小、成分、钙化、ACRTI-RADS分类、穿刺次数以及甲状腺微小结节(≤1 cm)特殊位置等因素对甲状腺结节FNA标本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总体标本满意度为82.4%(446/541),其中钙化标本满意度分别为点状钙化 88.7%(196/221)、环状钙化 56.0%(14/25)、粗大钙化 79.2%(84/106)、无钙化 80.4%(152/189);ACR TI-RADS分类的标本满意度分别为TR1~3为65.4%(17/26)、TR4为78.4%(120/153)、TR5为85.4%(309/362);甲状腺微小结节跟被膜关系的标本满意度分别为靠近前被膜83.2%(109/131)、靠近后被膜 85.3%(64/75)、中部69.7%(62/89);钙化、ACR TI-RADS分类和甲状腺微小结节跟被膜关系与标本满意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大小、成分、穿刺次数、甲状腺微小结节是否靠近气管、颈动脉、是否位于甲状腺上级的标本满意度基本与总体标本满意度持平,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环状钙化、ACR TI-RADS 1~3类和位于腺体中部甲状腺小结节是降低甲状腺结节FNA标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超声引导甲状腺FNA术前应该对甲状腺结节超声表现进行准确评估,穿刺过程中避开环状钙化,控制提插范围等方法来提高取材细胞量和标本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 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行上肢手术患者( n=60)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参照组各 3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治疗组予以经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用药剂量、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优良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均低于参照组,而镇痛维持时间高于参照组;且患者麻醉优良率为 93.33%高于参照组的 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 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用药剂量,延长镇痛维持时间,提高麻醉效果。
简介:【 摘要】目的: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医院接收的 60 例胸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分析这些患者的穿刺活检结果,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 CT 穿刺结果分析, 60 例患者中参与 CT 穿刺活检的 30 例,常规检查的 30 例,对这些患者的病灶深度、穿刺次数、胸部穿刺结果进行对比,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8月期间开展中药内服治疗的患者 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103例)及对照组( 103例),两组患者内服的中药处方均予以常规中药调剂,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中药处方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中药处方合理性、中药治疗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中药调剂中开展处方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中药处方的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