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与危害,从而促进儿科用药的安全化与合理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结果5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在1个月--1岁之间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然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不断减少。在儿科用药中有六类药物可引起患儿不良反应。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85.5%患儿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途径。结论上述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应规范儿科用药,完善用药控制体系,注重检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肝癌患者实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的肝癌患者50例,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在磁共振基础上以DWI进行诊断结果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间检出率及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检出率分别为肝细胞癌32.00%、肝转移瘤28.00%、肝血管瘤16.00%、肝囊肿24.00%相比于对照组14.00%、14.00%、6.00%、10.00%有所好转,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80.00%相比于对照组58.00%有所好转,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后,检出率与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现已成为老年男性常见的致死肿瘤,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临床评价分级最好的影像学方法之一。随着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列腺癌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已从形态学发展到分子水平。就PCa的扩散成像新成像技术、临床诊疗、联合其他常规磁共振成像等方面的评价进行综述。
简介:通过文献检索,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以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不合理用药问题,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累及系统/器官分布广泛,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和自身成分复杂等因素,但临床不合理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安全性问题,特别要重视其合理使用,包括用药指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滴注速度、联合用药等,并加强用药监护,以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HIE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35例HIE新生儿(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经MRI检查结果正常的新生儿35例(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进行DW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经过检查后,观察组HIE新生儿的灶状病变以及弥漫病变ADC值分别为(0.63±0.11)×10-3mm2/s和(0.62±0.09)×10-3mm2/s,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中,采取(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能够对新生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为患儿后期的治疗机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多发性硬化MRI诊断及其胼胝体扩散张量成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30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同期选择30例前来我院体检的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扩散张量成像,记录观察组患者的MRI诊断影像资料,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扩散张量成像的异同。结果对于颅脑多发性硬化采用MR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各向异性分数值以及平均扩撒系数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采用MRI诊断以及胼胝体扩散张量成像,有利于该疾病的诊断、病情预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03例食管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行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查,测量肿瘤平均、最低ADC值和最高ADC值;并于治疗前和治疗中第2、4、6周及第8周行MR检查,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进行疗效分组,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治疗前ADC值预测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103例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于2周后逐渐缓解,治疗8周后得到明显改善,癌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DWI图显示在治疗8周后患者的瘤体在逐渐缩小,病灶信号逐渐降低,与同步放化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病灶厚度、病灶长径、化疗后平均ADC、最低ADC、最高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显示以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80.0%、69.7%、2.64、0.29;最低ADC值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75.7%、78.8%、3.57、0.31;最高ADC值ROC曲线下面积0.759,临界点取2.20×10^-3mm^2/s,其预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3%、48.5%、1.83、0.1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能够较好的预测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有望为食管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患者共140个病变(囊肿80个,血管瘤60个),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或综合影像学检查证实综合判断已确诊的病例,对8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磁共振DWI扫描,分析肝囊肿和肝血管瘤DWI的特点并测量不同b值下肝脏实质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实质信噪比(SNR)、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NR)及其相关关系。结果DWI图像显示肝囊肿病灶(98.5%)呈低信号或略高信号,肝血管瘤病灶(96.7%)呈均匀高信号,b值与肝脏SNR、肝囊肿和血管瘤病灶与肝实质CNR、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存在负相关。肝囊肿和血管瘤与肝脏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大,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二者与肝实质的CNR均降低,尤以囊肿明显,当b>500s/mm2时囊肿的信号与肝脏几乎一致。当b值选用500s/mm2时,肝囊肿和血管瘤的ADC值不同,分别为(3.24±1.27)×10-3mm2/s和(2.53±0.53)×10-3mm2/s。结论磁共振DWI有助于对肝血管瘤和肝囊肿两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简介:目的评价MRIT2W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英文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12月。中文检索词为“扩散加权成像”或“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或“前列腺肿瘤”和“T2加权成像”,英文文献检索词为“diffusionmagneticresonanceordiffusionweightedimagingorDW—MRIorDWmagneticresonanceandT2weightedimagingandprostatecancerorprostatecarcinoma”。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T2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盲法严格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效应量、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AUC。结果按照检索词共获取文献129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13篇,共67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文献存在非阈值效应(P〉0.05),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分别为0.74(95%C10.67~0.80)、0.79(95%C10.68—0.87)、3.65(95%CI247—5.38)、0.34(95%C10.27~0.43)、11.63(95%CI6.97—19.39)。SROC计算AUC=0.82(95%C10.78~0.85),P=0.763。发表偏倚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P〉0.05)。结论LW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且广泛运用;而T2WI联合高b值、超高b值下的DWI诊断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可能更佳,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