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作为构建我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工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医疗资源整合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横向扩容和纵向下沉双重资源整合属性进行阐述,结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各自主导的两条建设路径及工作进展,梳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构建协同体系、深化合作模式、增强主体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坚持主导地位,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要分别承担起建设过程中的运营管理和承接配合的主体责任。
简介:摘要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载体,评估其功能任务落实情况,了解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推进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结构-过程-结果"评估理论逻辑框架进行评估框架设计,分为中心自评估、数据上报和现场调研评估3个阶段,对截至2020年10月完成批复设置的6个国家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15家主体医院功能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级政府对中心的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加大,中心内外部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承担的职责任务有效落实,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影响中心功能任务落实的关键问题包括,对主体医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中心内外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还需完善、有利于突破"卡脖子"和"临门一脚"关键技术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相对滞后,与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相匹配。建议要进一步健全"委省共建"机制,加强对中心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投入保障;完善各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机制;加快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使用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中心高效落实功能任务。
简介:[摘要]本文以L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PEST模型剖析医院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机会和威胁分析中,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对应发展战略。
简介:摘要区域长寿现象是指某一地区(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内长寿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并且就全国范围来看,其长寿水平名列前茅的一种人口年龄分布现象。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个体长寿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区域长寿水平的评价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从评价指标及研究发现、研究尺度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对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人口死亡监测数据开展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第二,在多源数据充分整合、校核的基础上基于复合评价指标开展区域长寿水平的综合评价,以精准描述各地区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第三,从区域长寿水平评价向区域健康长寿水平评价转变,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
简介:[摘要] 目的:在医联体背景下,以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调研为基础,探索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发展建设工作。方法:采用申康中心自制问卷,以本市36家市级医院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市36家市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至11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主要分布在郊区,分别为崇明区、松江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普陀区。结论:区域医疗中心可以有效改善郊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从而可以满足郊区群众就医需求,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改善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发展。
简介:摘要创伤中心是创伤救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创伤患者得到专业的一体化救治、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化、创伤救治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区域内创伤患者数量、人口数量、地面交通情况、地理信息等大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区域内创伤中心数量及位置,对进一步优化创伤救治中心地理布局、统筹区域创伤救治资源、提升整体救治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优化创伤救治资源,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探讨如何利用GIS优化我国的创伤救治体系,以期对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培训在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名麻醉科学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学员。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联合模拟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包括理论考核、解剖绘图评分、模特超声图像获取及解剖结构识别的熟练度评分、单纯神经识别评分和猪肉模型超声引导下靶区穿刺。主要观察指标是猪肉模型靶区穿刺时间。考核评分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试验组学员猪肉模型靶区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188.0(53.5)秒比219.0(70.5)秒],试验组学员错误累积评分总和低于对照组[5.5(4.5)分比10.0(8.5)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和0.001)。试验组学员解剖绘图、超声图像获取及解剖结构识别熟练度和单纯神经识别评分均高于对照组[(33.8±5.4)分比(28.5±6.1)分,(37.8±5.9)分比(24.5±7.4)分,(7.1±1.9)分比(4.6±2.3)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模拟培训有助于提高麻醉科学员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技巧和能力。
简介:近30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日渐成熟,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人工晶状体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 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FIOL)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FIOL通过光的折射或者衍射原理,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光线均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两个相差3D或3D以上的屈光系统同时成像时,大脑可选择清晰的像、抑制模糊的像,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距离视力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可供使用的IOL有一百余种,其中MFIOL可分为折射型、衍射型、折衍射结合型[1],MFIOL有一定的适应征,例如对眼底情况、囊袋稳定性、角膜像差、Kappa、Alpha角等有一定的要求,故部分患者无法使用MFIOL。区域折射IOL因其无“同心圆”设计,故受kappa角、Alpha角影响小,且视敏度高[2]、视觉质量好[3]、屈光度范围广,故适应征宽,可为更多患者带来恢复全程视力的希望,另外,因无衍射环设计,术后进行眼底检查或治疗干扰性更小。一把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划,故本文就其设计原理、植入方法、术后检查、术后屈光意外处理做一综述,为临床在植入该IOL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坐骨神经区域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坐骨神经区域疼痛、有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进行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和术后出院时疼痛强度,0%为无痛,10为剧痛。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术后随访时疼痛和肢体功能,0%为正常,越接近100%,功能障碍越严重。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32例,女44例,年龄2~55岁,其中静脉畸形(VM)48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淋巴管畸形(LM)6例,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13例。76例中有13例VM曾行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4例AVM曾行介入栓塞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FAVA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13.33±30.11) min、(81.67±22.29) ml、(3.83±0.98) d,均少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手术损伤最小、恢复最快;AVM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33±33.71) min、(981.67±164.85) ml、(11.17±1.47) d,均多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VM与LM病例手术时间接近;VM病例术中出血量[(396.67±85.71) ml]相差较大,最少为150 ml,最多为1 100 ml。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71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4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切口丙级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73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疼痛部分缓解;72例下肢功能恢复正常,4例改善;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70例瘤体消失,6例瘤体有残存。VM、AVM、LM、FAVA病例术前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00(1.00,3.75)分、2.00(1.00,3.50)分、4.00(0.75,6.25)分、4.00(1.50,6.00)分,术后均为0.00(0.00,0.00)分;术前ODI分别为17.78%(15.56%,22.22%)、17.78%(13.33%,35.56%)、50.00%(31.67%,84.44%)、42.22%(31.11%,56.67%),LM术后ODI值为4.44%(0.00%,22.22%),其他均为0.00%(0.00%,0.00%),各种病变类型组内手术治疗前、后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引起坐骨神经区域疼痛、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安全而有效,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