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群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肌和背伸肌群(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肌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肌、背伸肌群和椎旁肌群(包括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肌和竖脊肌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肌和背伸肌群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肌和椎旁肌群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肌群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肌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肌、背伸肌群、椎旁肌群CDI和背伸肌群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肌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肌群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肌群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群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肌和背伸肌群(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肌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肌、背伸肌群和椎旁肌群(包括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肌和竖脊肌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肌和背伸肌群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肌和椎旁肌群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肌群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肌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肌、背伸肌群、椎旁肌群CDI和背伸肌群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肌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肌群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肌群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b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发生生物力学和组织结构改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进而引起患者腰腿痛的疾病。椎间盘退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发病人群也逐渐倾向年轻化。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话题。构建一种贴近于人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机制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体外模型主要有两种:体外细胞培养和组织器官培养;而体内模型研究的较多,主要有七种两大类:自发性和诱发性两种模型。其中自发性退变模型又称增龄性退变,而诱发性模型是指通过损伤动物的椎间盘结构、改变椎体生物力学结构、手术导致脊柱失稳或构建神经根压迫以及基因敲除等方法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虽然动物造模的制作方法及文献报道不少,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造模方法时要权衡利弊。目前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 标签:
  • 作者: 邱晨生 邓念 相宏飞 赵永生 陈伯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脊柱外科 266011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266003,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创伤外科 26602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266003,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脊柱外科 266011
  • 简介:摘要下腰痛是导致全球范围内人群致残的重要原因,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广泛认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基础。然而,导致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复杂多样,其危险因素和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中部分学术观点也一直存在争议。既往严重的椎间盘疾病常采取手术治疗,而早、中期的椎间盘退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深入探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将对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早期治疗和后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近10年的文献报道,从衰老、遗传、机械负荷、低毒力感染、生物节律、烟草吸食、代谢性疾病、雌激素、营养等方面,对椎间盘退变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可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这些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交织、互相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引起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表型转化、代谢紊乱,引起细胞外基质减少、微环境失衡,最终导致椎间盘组织结构完整性丧失和椎间盘退变。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获得充足营养、减少烟草吸食、调控激素水平、适度锻炼、避免外伤以及严格医疗无菌操作,均将有益于改善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6月住院部所有病区的退药数据,按照退药科室、退药金额、退药原因、退药品种进行分析。结果:各科室均有退药现象,退药例数与金额排前两位的为二病区(ICU)和七病区(骨手外科),退药原因主要是患者出院,其次是医嘱调整,退药种类以注射剂所占比例最多。结论:医院应完善退药规章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中心药房 退药 分析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变(IDD)是骨科脊柱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包括髓核、纤维环以及软骨板的退变。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制约了其长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基因技术的发展为IDD发生机制研究和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以及信使RNA(mRNA)等与I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上述RNAs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RNA)发挥调节彼此表达水平的作用,从而在IDD发生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类型的RNAs被称之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随着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的深入,ceRNAs调控椎间盘髓核细胞(NPC)凋亡、细胞外基质(ECM)代谢、髓核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等作用逐渐被阐明。本文将ceRNAs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IDD分子作用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竞争性内源RNA 微小RNA 髓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导致门诊西药房退药现象增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将我院2020年5-6月份的门诊西药房36例退药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其原因和类型进行分析。强化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检测,严格规范用药程序,并对医师的合理用药进行培训管理,同时进行医患深入沟通服务,使患者能够去依赖信任医师。结果:主要有四个导致退药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有18例,占50%;患者认为药价较贵有8例,占22.22%;医药处方发生错误有6例,占16.67%;其他原因有4例,占11.11%。结论:在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措施后,门诊西药房退药现象明显降低,医患关系得到缓和,患者用药的顺从性提高。

  • 标签: 门诊西药房 退药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拥有由脂质构成双层球状膜的囊泡,能够被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所分泌。外泌体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无法替代的强大功能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干细胞外泌体所含有的多种细胞因子、信号蛋白、脂质以及调节性核酸等成分能够对肾脏、肝脏、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等的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干细胞外泌体在通过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等方式延缓椎间盘的退变进程,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主要通过miRNA及相关信号通路。虽然对干细胞外泌体在椎间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外泌体所包含的成分复杂,具体情况尚未完全明了,仍需深入研究。主要通过对干细胞外泌体的特性及功能、提取、鉴定和贮存方法,对其他多种组织的作用,及其对椎间盘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病人用药方面的安全性,药品一经发出,便不能随意退换。但在现实工作当中,受药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影响,患者仅能被动消费,造成退药情况时常发生。本文以门诊西药房为例,分析了其退药的原因,指出了减少退药的具体措施,望能为此领域实践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 标签: 西药房 门诊 退药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在腰椎间盘退变病人中通过进行炎症水平变化分析,比较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本次腰椎间盘退变病人患者,均于2018-2021年入院,本次选取量本数量较大,腰椎间盘退变病人患者数量为220例,随后分析炎症因子等相关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炎症因子的分析,试验组患者中其中白细胞介素-6值为24.90±3.56,超敏C反应蛋白为12.45±2.01,IL-18为43.09±3.24,整体情况较优。经比较,t=8.406、9.468、11.436,P均<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退变病人其整体炎症因子水平相对较高,通过进行相关测量能够有助于进行病情诊断,效果较好。

  • 标签: 腰椎间盘退变 炎症因子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百姓的就医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药剂科在面临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门诊退药问题一直是药剂科的一个工作难点,为了体现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减少和避免退药,对医院门诊退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患者退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探讨减少患者退药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医疗机构,门诊,西药退药,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下腰痛与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韧带和肌肉病变密切相关,其中椎间盘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椎间盘在退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而其诱导的炎症反应又加剧了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分子水平中,基于信号通路调节椎间盘代谢的机制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但具体的通路机制尚不明确。根据NF-κB、TGF-β、MAPK、Wnt/β-catenin、PI3K/AKT/mTOR及其他信号通路的串扰来讨论信号通路对椎间盘退变中炎症反应的正、负反馈作用,说明NF-κB的促炎和TGF-β、MAPK的抗炎作用以及其他通路的潜在机制,分析椎间盘的退变机制和通路信号传导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S-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0年6月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25例及开放组25例,微创组行MIS-TLIF,开放组行传统手术,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康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出血、皮肤切口、术后卧床时间与开放组比较,P<0.05。微创组术后2w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骨性椎间融合,两组未见内固定系统松动、断棒、断钉、融合器移位等现象。结论:MIS-TLIF治疗老年退变形腰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理想,在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康复速度、减轻疼痛及改善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手术。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联合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51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65.5±5.6)岁(范围58~73岁)。术前行椎间隙退变的影像学分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价标准及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23例主要责任节段行减压固定融合,邻近次要责任或退变节段行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联合组);28例双节责任节段均行减压固定融合(融合组)。于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术后及随访时的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及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 height,IFH),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融合组测量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HD。并行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疗效。结果51例随访时间(5.4±0.3)年(范围5.2~6.3年)。联合组与融合组腰腿痛及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及5年末次随访时SF-MPQ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8%±7.6%、37.9%±7.4%、36.5%±6.9%、36.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5±2.8)、(21.4±2.8)、(20.4±2.7)、(19.4±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1%±9.3%、36.8%±9.1%、35.2%±9.1%、33.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9±3.0)、(21.4±3.0)、(20.4±2.9)、(19.5±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体水平位移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2±0.7)、(2.3±0.5)、(2.5±0.5)、(2.8±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联合组1例半刚性钛棒断裂,1例半刚性内固定节段螺钉松动,3例术后麻木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半刚性固定节段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结论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对术前退变的腰椎间盘起到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椎间融合后半刚性内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对比,选取2018年1~12月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开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改进项目,将2018年1~6月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参照组,使用传统静脉药物配置;2018年7~12月将该院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改进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人员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操作规范落实率及各科室退药率的价值。结果干预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操作规范落实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各科室的退药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可显著降低药配中心的差错率与各科室的退药率,并有效提高操作规范落实率。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用药调配中心 退药管理 差错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温阳化浊退黄汤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西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病区药房退药工作中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病区药房退药申请单,病区退药药品的次数共有3252次,有1322人次退药。2020年1月到6月期间未实施规范化管理,2020年7月到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统计病区药房退药原因以及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药房退药改善情况。结果:病区药房退药原因包括医嘱原因、患者原因、药剂科原因及其他;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病区药房退药件数与退药人次均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医院病区药房加强规范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药品发放错误的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性,建议推广。

  • 标签: 病区药房 退药 规范化管理 退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