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紧急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找出影响因素,有效制定策略,提高应急能力。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存档收集的紧急急救反应数据,包括响铃时间、受理开始时间、受理结束时间、派车时间、收到指令时间、驶向现场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以及事件发生月份、季节、产生的急救公里数、所属分站地区、驾驶员在岗年份等资料。结果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3.65±8.21分钟,与该地区院前急救“十三五规划”急救反应时间指标平均到达12分钟有一定差距,影响因素包括了2分钟出车时间、所属分站区域位置、季节性气候因素、驾驶员职业倦怠感等。结论急救反应时间关乎患者生命安全,针对影响急救反应时间的因素,必须制定有效策略,提高人员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强化业务能力,从而提高急救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暗适应与反应时在汽车驾驶员体检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本体检中心接受体检驾驶员9738例,分别进行暗适应功能测试和光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随着驾驶员年龄以及驾龄的增长,视觉感受刺激能力逐渐下降,手脚动作协调能力下降。结论年龄超过60岁人员尽量避免从事驾驶员工作,驾驶员行业年龄以20~55周岁为宜,驾龄25年为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反应时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的PANSS评分、视觉简单反应时、听觉反应时,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后,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所有反应时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和反应时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副反应则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经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下降程度相当,而反应时指标亦呈现相似变化,反应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在院前急救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院前急救患者120例,收治的时间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急救半径分别取小于3km、3km~5km之间、大于5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别选取小于20min、20min~30min之间、大于30min,然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急救。结果对比不同急救半径与不同急救反应时间的急救成功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白班、夜班的反应时间、准备时间、受理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在院前急救中具有较大影响,应尽量划分急救范围,并且设立急救点,从而能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与急救半径,增加成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救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故性总结和分析,分别对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15分钟、大于15分钟两组患者入院48小时内早期预后状况进行对比,采用X2检验两组间存在的差异,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15分钟组发生心力衰竭6例、心律失常5例、死亡2例、好转2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5.1%,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大于15分钟组发生心力衰竭12例、心律失常15例、死亡6例、好转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3.3%。对比两组不同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常见的急、危重病症,及时的早期干预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键,实施区域化协同急救网络体系能够有效缩短ACS全程救治时间,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可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预后。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是评价院前急救质量的两大指标,应均衡规划建设急救站、点,尽可能合理划分急救范围,规范的调度和合理的派车系统,高效的应急反应保障制度,区域化协同急救网络体系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VVS-CI)反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56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身长、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BMI组(35例)和正常BMI组(21例)。比较2组间基础心率、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率、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时间。对BMI与阳性反应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晕厥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基础心率、阳性反应时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8.5±15.3)次/min比(72.8±8.7)次/min,t=1.223,P=0.230;(44.0±13.9)次/min比(47.0±10.0)次/min;t=-0.664,P=0.511]。低BMI组较正常BMI组BHUT阳性反应患儿/SNHUT阳性反应患儿比率增高(27/8例比9/12例,χ2 =4.839,P=0.027)、BHUT阳性反应时间短[(13.1±4.6) min比(23.7±9.5) min,t=-2.691,P=0.023]。2组间SNHUT阳性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具有相关性(r=0.750,P=0.005)。正常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无相关性(r=0.316,P=0.217)。低BMI和正常BMI与SNHUT阳性反应时间均无相关性(r=0.177,P=0.431;r=0.021,P=0.940)。结论低BMI与儿童VVS-CI的BHUT阳性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低BMI儿童出现心脏抑制反应的时间较正常BMI儿童短。
简介:目的:探讨制备新型钛基材料过程中,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对其体外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聚合作用以多巴胺在纳米孔钛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DA)膜层,通过调节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15min,30min,60min),得到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利用扫描电镜(SEM)、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及杀菌率等检测方法,对载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评价。结果载入纳米银反应时间为30min的钛基材料较其他反应时间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满意的抗菌性能。结论通过调整纳米银沉积反应时间,可调节材料表面银离子释放量,可得到既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又有较强抗菌能力的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多孔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甲烷对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时嘌呤能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P2X7R)/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3月龄,体重350~3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甲烷组(M组)。S组经右髂总动脉逆行置入Fogarty球囊套管至胸主动脉但不阻断缺血;I/R组采用阻断胸主动脉联合体循环低血压的方法诱导脊髓缺血9 min,然后恢复灌注,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组于再灌注即刻腹腔注射10 ml/kg甲烷饱和生理盐水。于再灌注12、24和48 h时测定后肢运动-感觉障碍指数(MSDI);于再灌注48 h时处死大鼠取L3-5脊髓组织,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确定脊髓前角和后角正常神经元数量、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其表达P2X7R、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计caspase-1、IL-1β和IL-18的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12、24和48 h时后肢MSDI升高,再灌注48 h时脊髓前后角正常神经元计数减少,活化小胶质细胞计数增加,P2X7R、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表达上调(P<0.01);与I/R组比较,M组再灌注各时点后肢MSDI降低,再灌注48 h时脊髓前后角正常神经元计数增加,活化小胶质细胞计数减少,P2X7R、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表达下调(P<0.05)。结论甲烷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与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