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脊柱转移癌的治疗中,探究经皮椎体形成术和经皮椎体后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脊椎转移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经皮椎体后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别不大,即两组患者的手术疼痛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中,经皮椎体形成术和经皮椎体后成形术对其的治疗效果都比较不错,相对而言,经皮椎体后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更佳,更利于患者的机体恢复。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转移癌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大切除术治疗肺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来本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肺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切除,观察组给予胸腔镜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4.65 %(2/43)低于对照组的 13.95 %(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大切除术治疗肺大效果显著,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

  • 标签: 胸腔镜 肺大泡切除术 肺大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应用椎体成型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我科室的60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成形术治疗(观察组,n=30),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成形术治疗(对照组,n=30),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展开分析。结果 手术用时、骨水泥用量情况对比,指标值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侧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随病情进展可明显影响患者心肺功能、活动能力,出现脊髓受压甚至瘫痪。严重脊柱侧常需手术矫正,而脊柱侧矫正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多,甚至需分期手术。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先天性疾病。故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难度较大。文章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剖析脊柱侧患者低体重、困难气道、肺功能受损等特点,以及常见脊柱松解、胸廓成形、脊柱截骨矫形、切口深部感染清创等手术特点,阐明困难气道处理、术中监测、通气策略、容量管理、术后镇痛等围手术期管理重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侧凸 气道管理 术中监测 液体治疗 围手术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特点是肿瘤样、浸润性生长,病情严重且致死率高。虽然型包虫病患者数量不多,但因其病情严重、并发症较多、治疗困难,故多需终身治疗。目前,临床上有3种型包虫病治疗方案,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切除、肝移植),介入治疗(超声或CT引导下的介入、内窥镜介入),单纯药物治疗。本文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优缺点,为临床正确选择型包虫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泡型包虫病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创新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我从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创新推拿疗法,与传统推拿疗法对比治疗。其中20例作为创新推拿疗法治疗,20例传统疗法治疗。创新疗法中其中最小年龄60岁,最大81岁。传统疗法中最小35岁,最大58岁。创新推拿疗法中90%不反复,见效快;10%不反复,见效慢。传统推拿疗法治疗60%反复,40%虽然不反复,但不如创新疗法疗效快。创新疗法治疗腰椎间盘后症不反复率高达99%。结论:应用创新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后症优于传统推拿疗法治疗。

  • 标签: 创新推拿疗法 掌拍法 腰椎间盘后凸症
  • 简介:摘要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化疗是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药物利用率低、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联合微介导药物释放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靶向给药传递技术,在超声波脉冲驱动下,微以每秒几十到几百米的速度振荡,可以偏转到血管壁或破碎成纳米量级的颗粒。同时,在聚焦的超声束作用下数百万的微发生爆破,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靶向、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或血肿瘤屏障,从而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微介导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微泡 肿瘤 药物治疗 造影剂
  • 简介:摘要卵巢纯的或以多卵黄囊型结构为主的卵黄囊瘤非常罕见,组织学表现为单层扁平或立方状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小管、微囊以及囊肿,分布于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偏心性缩窄的囊肿,类似于初级卵黄囊向次级卵黄囊的裂解。准确诊断该亚型卵黄囊瘤的主要意义在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本文报道1例以多卵黄囊型结构为主的卵巢卵黄囊瘤,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在的快速成型技术不仅是在制造业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医学领域当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将会分析在口腔修复治疗当中,使用快速成型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某医院的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根据相关原则挑选出了其中70例患者,并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在治疗中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另外一组为对照组,采用日常当中所使用的治疗方式。结果:通过试验,对照组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为88%,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常规的口腔修复治疗方式相比较,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其临床效果要更好。

  • 标签: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修复 应用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EV)是细胞或微生物分泌的直径在30~1 000 nm的双层脂质囊,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脂质及其他生物信息分子。因此EV可以作为细胞间物质传递的载体。目前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微生物的EV可作为双刃剑,起到双重作用。既可在宿主的感染免疫,病原菌的感染致病及耐药性传递中发挥负面“敌”的重要作用,也可在临床诊疗中展现病原微生物EV“友”的优势。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病原微生物 免疫调节 致病机制 耐药机制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EV)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间信号传导载体,几乎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耐药等各个环节。因此,EV已成为癌症诊断和抗癌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理想候选者和研究热点。但EV肿瘤标志物研究前期主要集中于RNA和蛋白质,少部分关注脂质,其DNA成分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EV DNA的肿瘤诊断价值才逐渐受到关注。对EV DNA生物学特性以及功能的研究有望为肿瘤诊断提供新方向。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脱氧核糖核酸 生物学特性 肿瘤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胸痹患者采取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洗护理手段,并研究其效果。方法 为配合本次研究,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间甄选出80例胸痹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均分成联合护理组和基本护理组。结果 联合护理组和基本护理组分别施于患者不同的护理模式,判定护理结束后患者疗效以及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联合护理组的优势很突出,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优于基本护理组的(72.50%)。这组数据足以证明联合护理手段的可行性高,P

  • 标签: 联合护理 耳穴埋豆 中药泡洗 胸痹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颈椎后畸形患者30例作为后组,纳入正常颈椎曲度的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下颈椎曲度(C2~C7 lordosis,CL)、C2~C7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T1倾斜角(T1-slope,T1S)、脊颅角(spinal canal angle,SCA)和颈部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为矢状位屈伸运动时颈部肌肉共同收缩比(co-contraction ratio,CCR)。以Spearman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1.4±0.9)分,低于后组的(2.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71,P=0.30)。对照组NDI为4.3%±2.5%,明显低于后组的5.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4)。对照组下颈椎曲度为-18.76°±2.43°,明显低于后组的13.80°±7.59°(t=3.43,P<0.01);对照组脊颅角为85.94°±4.52°,明显高于后组的84.07°±10.44°(t=0.95,P<0.01);对照组T1倾斜角为24.00°±2.85°,明显高于后组的15.47°±11.33°(t=4.25,P<0.01);对照组C2~C7 SVA为(30.35±6.59)mm,明显高于后组的(19.08±14.47)mm(t=4.09,P<0.01);对照组ROM为50.23°±3.07°,明显高于后组的45.63°±11.73°(t=2.21,P<0.01)。对照组中立位至屈曲位CCR(CCRNF)为0.46±0.20,明显低于后组的0.84±0.13(t=12.61,P=0.005);对照组后伸位至中立位CCR(CCREN)为0.55±0.21,明显低于后组的0.79±0.16(t=7.10,P=0.042)。CCRNF与VAS(r=0.504)、NDI(r=0.322)、下颈椎曲度(r=-0.240)、T1倾斜角(r=-0.591)、C2~C7 SVA(r=-0.474)、ROM(r=-0.303)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CCREN与VAS(r=0.339)、NDI(r=0.243)、下颈椎曲度(r=-0.347)、T1倾斜角(r=-0.341)、C2~C7 SVA(r=-0.346)、ROM(r= -0.065)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客观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颈椎后畸形患者在颈部屈曲动作时颈伸肌过度激活,肌肉协同性较颈椎曲度正常者差。

  • 标签: 颈椎 脊柱后凸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脊柱结核是导致严重脊柱后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脊柱结核后畸形的形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感染时年龄、累计节段数、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以及"脊柱危险体征"等。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脊柱结核患者,后畸形会继续进展,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后畸形。进而出现外观、心理、肋骨-骨盆撞击、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脊髓压迫等一些列问题。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和"脊柱危险体征"的X线征象有助于预测未来畸形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全面认识脊柱结核后畸形的形成以及尽早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后畸形的形成并减少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

  • 标签: 结核,脊柱 肌肉骨骼畸形 后凸畸形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人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呈"恶性肿瘤样"浸润性生长。病灶的不同分型、临床分期、生物学活性、脉管侵犯情况、病理特点、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共同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相应预后或转归。然而,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分型方法,但仍缺乏公认的分型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范诊疗。本研究系统回顾近20年内的国内外文献,重点分析了超声、计算机断层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血清学和病理学以及部分新技术的分型方法,详细分析了各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和联系。同时提出了未来新分型方案的参照因素或理论依据,为尽早提出更优化的分型方案建立了基础。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肝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其病灶生长方式类似肝脏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肝型包虫病灶不仅可直接侵犯邻近组织,还可经淋巴管和血管转移。肝型包虫病发生腹腔种植性转移极其罕见。笔者介绍1例肝型包虫病腹腔种植性转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转移 腹腔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