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皮肤溃疡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诊治的57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继发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deepveininsufficiencyPVDI),12例继发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全部患者住院期间均经术前保守治疗、手术及术后伤口护理治疗,住院时间27~39d,平均27d,术后24例患者小腿皮肤溃疡顺利愈合,其余33例患者创面行皮肤移植后痊愈。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性溃疡经过术前保守治疗、手术及创面护理等多种治疗手段结合使用方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简介:肺淋巴回流遵循一定规律,各肺叶淋巴回流通路是肺淋巴回流的解剖学基础。大量回顾性分析表明,肺原发肿瘤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其转移途径基本遵循肺淋巴回流通路。由于肺、纵隔间淋巴回流通路复杂,交通支广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具有跨区域、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因此,为保证完整性切除,推荐采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随着对纵隔淋巴结的功能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对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及适应证亦出现了争议。NSCLC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为既保证完整性切除又减少免疫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纳米活性炭是一种新型淋巴示踪剂,有望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方面发挥作用。深入对肺淋巴回流规律的认识,可以加深对NSCLC淋巴结廓清术及NSCLC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的理解,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手术,既保证手术的根治性,又避免盲目廓清所带来的损害,并能准确地进行临床分期,指导术后合理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新生儿腹胀问题采用回流灌肠操作手段,并分析该方式方法的实际作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选取150例患者参与实验。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之间,且均为新生儿腹胀患者。对这些患者展开分组探究,将其等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其实施一般灌肠措施、一般灌肠联合人工扩肛措施、回流灌肠。分别命名为Ⅰ组、Ⅱ组、Ⅲ组。从患者灌肠前后腹围的改变程度、治疗效果等角度对三组进行详细分析。结果:首先检测患者灌肠前的腹围,在灌肠后72H,再次测量一次,就两次腹围的测量差值展开组间对比,按照腹围减小程度由低到高排列为Ⅰ组、Ⅱ组、Ⅲ组。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组间对比差值较大(P<0.05)。另外分析治疗有效率,Ⅰ组、Ⅱ组、Ⅲ组分别测得的数值水平为46.00%、80.00%、98.00%,从这可以看出,三组治疗效果对比差距明显(P<0.05)。结论:对新生儿腹胀患者而言,应用回流灌肠治疗手段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领域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静脉回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70指IshikawaⅡ区完全离断患者进行再植术,术中因无指背皮下静脉吻合,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其中吻合指腹静脉77条,吻合指侧方静脉86条,吻合甲床静脉12条。结果本组70指,其中66指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无需湿敷放血治疗,指体血运良好,一期顺利存活;4指出现静脉危象,予甲床或指端小切口肝素棉球湿敷放血治疗,1指存活、3指坏死。再植成活率95.7%。存活指体术后随访时间为5~47个月,平均11.3个月,再植指体血供良好,皮肤质地良好,外形饱满。46指指甲生长良好,13指轻微畸形,8指畸形明显或生长不全。感觉恢复均S3以上,两点分辨觉为3~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67指存活指体:优59指,良8指;优良率100%。结论了解IshikawaⅡ区断指静脉分布规律,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可明显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恢复良好的外观及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三种荧光剂在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效果,以寻找最佳的研究方法。方法分别取15只新西兰兔耳静脉血各0.1ml,分离红细胞、FITC标记及检测。45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每只动物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侧,对侧生成相同的皮瓣作为对照,对照侧不注入荧光剂。实验动物按照注入的三种荧光剂不同分成三组,再按注入的途径不同分三亚组。分别取三种荧光剂,通过皮瓣近端给入。在体视荧光显微镜下大体观察荧光的扩散,动脉、静脉亚组5s后,皮下亚组10s后,取下皮瓣做连续两张冰冻切片,分析荧光在血管蒂部的分布。结果FITC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可以用于示踪研究。荧光素钠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均匀分布;FITC标记的多聚糖主要分布在蒂部的血管,血管周围组织有弱的荧光分布;FITC标记的红细胞分布在蒂部的血管。结论FITC标记的红细胞是研究皮瓣静脉回流的最佳选择,荧光剂可选择性的通过动脉、静脉和皮下三种途径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