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为探索网络空间的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及实施方案,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一门及其重要且抽象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与探索,完成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三全育人教学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Ⅰ类与骨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研究。纳入骨Ⅰ类及骨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骨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Ⅰ类组:(1.39±2.88) mm,骨Ⅱ类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Ⅰ类组:(0.96±1.95) mm,骨Ⅱ类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Ⅰ类组:(0.97±2.14) mm,骨Ⅱ类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三维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三维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三维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6位第三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3,U=221.00,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三维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房缩小整形术 三维扫描技术 乳房对称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良性对称脂肪瘤病合并重度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二次手术后急性肺梗死患者。10年前行第1次颈部脂肪瘤切除术,2年前肿物复发,复发后再次于全麻下行类似改良颈淋巴清扫术式,术后第3天出现胸闷、气促,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肺梗死,经抗凝治疗及密切监护下肺血管血栓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颈部伤口愈合良好,打鼾、憋气症状明显缓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样,应用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分别对先证者和母亲的ADAR基因进行变异分析,确定疑似致病变异。同时以100例与本家系无关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病例符合DSH的典型表现,表现为发生在手背,脚和面部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色素异常斑。Sanger测序显示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携带ADAR基因第9外显子c.2762+1G>T杂合变异,100名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ADAR基因c.2762+1G>T剪接变异被判定为致病(PVS1+PM2+PP4)。结论ADAR基因c.2762+1G>T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丰富了ADAR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基因检测 ADAR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ADAR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病因。方法对先证者的ADAR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交界区域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针对检出的可疑致病变异在该家系中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ADAR基因(NM_001111)存在c.1352delA(p.Asn451Metfs*13)缺失移码杂合变异;经验证,其症状相似的母亲、妹妹的ADAR基因均存在c.1352delA缺失移码杂合变异,家系中未受累的父亲及舅舅该位点为野生型。同时对100名正常人DNA进行ADAR基因c.1352delA变异筛查均未发现相同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DAR基因c.1352delA(p.Asn451Metfs*13)变异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P1+PP3)。结论ADAR基因c.1352delA(p.Asn451Metfs*13)缺失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罹患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的遗传病因。

  • 标签: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ADAR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对称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并基因检测。方法收集2家系DSH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同时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基因突变,再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例1男,双手背、足背5岁时出现散在粟粒大小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母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母亲ADAR基因5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新的c.1970dupT(p.F657fs)杂合移码突变,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例2男,面颈部、腰背部、臀部、双下肢及双手足背夹杂分布米粒至黄豆大小褐色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父亲有类似表现,患者及父亲ADAR基因7号外显子检测到1个已知c.2433_2434delAG(p.T811fs)杂合移码突变,母亲未检测到该突变。无亲缘关系的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在DSH患者中检测到1个新的ADAR突变位点c.1970dupT。

  • 标签: 色素沉着异常 DNA突变分析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ADAR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治疗早期完全面瘫后的静态对称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应用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修复早期完全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静态口角歪斜程度(即口角静态对称)将患者分为2组,口角轻度不对称(Ⅱ级)为A组,重度不对称(Ⅲ级)为B组。在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通过Terzis微笑功能评级量表评估患者面部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分为Ⅰ、Ⅱ、Ⅲ、Ⅳ、Ⅴ级,级别越高,面部肌肉收缩越好,与健侧面部肌肉动态对称越好;通过口角静态对称评级量表评估患者口角静态对称,分为Ⅰ、Ⅱ、Ⅲ、Ⅳ级,级别越高对称越差;通过Face-gram软件测量健侧和患侧口角位置垂直向差值(D1)和水平向差值(D2),客观评估术后面部静态对称效果。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3.5±8.1)岁;B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40.6±9.6)岁。2组在性别、年龄、瘫痪侧构成、瘫痪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患者术前Terzis微笑功能评估均为Ⅰ级,术后1年A组中有30.%(9/30)达Ⅲ级,70.0%(21/30)达Ⅳ级,B组中35.7%(10/28)达Ⅲ级,64.3%(18/28)达Ⅳ级,2组微笑功能均比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微笑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角静态对称评分量表显示,术后1年A组中有73.3%(22/30)口角静态对称评分达到Ⅰ级,26.7%(8/30)仍为Ⅱ级;B组中有39.3%(11/28)达Ⅰ级,42.9%(12/28)达Ⅱ级,17.8%(5/28)仍为Ⅲ级。A组达到面部静态对称效果(Ⅰ级)的比例较B组高(P<0.01)。术前和术后1年,A组D1值分别为(5.27±0.74) mm、(2.24±0.57) mm,B组D1值分别为(8.22±1.37) mm、(4.42±0.95) mm,A组D2值分别为(6.11±1.18) mm、(2.98±1.13) mm,B组D2值分别为(8.84±2.16) mm、(5.24±1.85) mm, D1值和D2值组内术前后比较、组间术前比较、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咬肌神经-面神经转位联合阔筋膜静态悬吊术适用于不同程度口角不对称的早期完全面瘫患者,在明显改善面部动态对称的同时,可显著提高其静态对称;术前口角不对称程度可能会影响术后的面部静态对称效果。

  • 标签: 面瘫 静态对称性 神经转位 咬肌神经 静态悬吊术
  • 简介:摘要量表的结构能够考察测量的数据结构与目标测量事物特征是否相符,客观评价量表的整体架构,在量表开发的过程中十分重要。验证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是评价量表结构的常用方法。在对具有多个相关因子的量表进行CFA时可以运用二阶因子模型和双因子模型。本研究以汉化苏黎世慢性中耳疾病量表为例,对CFA的基本理论、分析步骤以及软件实现方法进行阐述,为研究者评价量表的结构提供方法学支持和应用基础。

  • 标签: 双因子模型 验证性因子分析 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不对称与步态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4±5.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的相关。结果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P均<0.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P<0.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P<0.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45,P<0.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6,P<0.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42,P<0.05);60°/s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54,P<0.01)。结论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肌力 步行 人体运动学,实用 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节点宣教模式在试管婴儿治疗周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生殖医学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30例在试管婴儿治疗周期中应用常规宣教模式者作为对照组,30例应用节点宣教模式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宣教后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及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认知水平总评分及总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首次接受试管婴儿技术治疗周期的不孕患者,予以节点宣教,可提高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整体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试管婴儿 节点宣教模式 治疗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关键节点的护理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01月-2022年06月在我院住院的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PICC导管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0例,分为对照组、电子计时器组以及沙漏计时器组:观察三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满意评价指标。结果:沙漏计时器组血流感染发生率(0.00%)更低;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0.5165,P<0.05)。沙漏计时器组患者的满意(100.00%)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4923,P<0.05)。沙漏计时器组患者的依从(100.00%)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529,P<0.05)。沙漏计时器组患者的细菌数量(1.25%)更少,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648,P<0.05)。结论:医院要加强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干预,有效促进患者尽快出院,减轻患者的医疗支出,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关键节点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不同治疗节点心理压力,为临床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分别选取初诊建档、促排卵、取卵及胚胎移植四个节点的患者,依据半结构式题纲进行质访谈,以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初诊建档节点:复杂情感交织,污名化,经济压力;促排卵节点:孤独感,忧虑卵泡长势,自我发展受限;取卵节点:"零"卵无助感,低支持;胚胎移植节点:臆想助孕失败,治疗与工作生活冲突,认知高与误区并存。结论IVF-ET助孕患者不同治疗节点心理压力源不同,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治疗节点的感受,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改善助孕结局。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心理压力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卫勤模拟训练的效果,基于战伤严重度评分并综合运用深度神经网络(DNN)建模技术,建立一种新的战伤数据增强模型(WTSS-DNN),用于准确统计卫勤模拟训练系统中的伤员数据,并构建满足卫勤组织指挥要求、符合战时伤员救治特征的战场模拟伤员。WTSS-DNN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数据生成方法,在保持后果预测准确和伤情合理性的前提下,可以自动化、大规模地生成战伤伤员数据,对战伤数据分析研究、战时伤员伤情快速评估及分级后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深度神经网络 战场虚拟伤员 数据增强 模拟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卷积神经网络(CNN)在胸部CT肋骨骨折诊断中应用的准确和可行。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305例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经过图像裁剪构建包含5类胸部CT肋骨骨折图像数据集,共7433张图像,作为训练组数据,在深度学习caffe框架下采用Faster R-CNN和Yolov3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另选取同期肋骨骨折患者20例,裁剪后144幅包含肋骨骨折的CT图像作为验证组,由两位高年资主任医师阅片并确定肋骨骨折类型及部位等作为诊断标准,分别使用Faster R-CNN、Yolov3模型进行验证,同时两位CT医师对验证组图像进行判读。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诊断一致及阅片时间。结果验证组144幅CT图像共包含162处骨折,骨折类型包括双侧骨皮质断裂71处、外侧骨皮质断裂38处、内侧骨皮质断裂21处、骨皮质屈曲骨折12处、其他类型骨折20处。Faster R-CNN模型、Yolov3模型、CT医师诊断肋骨骨折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5.68%(155/162)、83.33%(135/162)、96.30%(156/1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pa一致检验显示,Faster R-CNN模型及CT医师的诊断一致较好(Kappa=0.851,P=0.012)。CT医师、Faster R-CNN模型、Yolov3模型平均每幅图阅片时间分别为(11.57±5.80)s、(0.52±0.15)s、(0.054±0.003)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识别胸部CT肋骨骨折具有可行,诊断总准确率与有经验的CT医师相当,而阅片速度更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卷积神经网络 肋骨骨折 分类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时间节点急救模式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12月和2021年1-6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各32例,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治疗,观察组采取时间节点的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救治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从入院到开始建立静脉通道时间、解毒药应用时间、洗胃开始时间、血液灌流开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 标签:   时间节点 急性有机磷中毒 救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网络预约挂号率对门诊就诊患者满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182例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进行网络预约挂号,对比组传统到院挂号,比较两组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5.49%,满意100%,对比组不良事件16.48%,满意89.01%,两组就诊时间、离院时间、接待人次、质量评分差异明显(P<0.05)。结论:门诊就诊患者通过网络预约挂号方式进行就诊准备,能够显著提高其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门诊就诊 网络预约挂号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对称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

  • 标签: 唇裂 腭裂 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Faster R卷积神经网络的后前位胸部X线片异物智能检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性能。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淳安县人民医院的成人后前位DR胸片5 567张,其中含异物胸片4 247张。分为异物训练集(2 911张异物胸片)、验证集(1 456张,733张含异物、723张无异物)和测试集(1 200张,603张含异物、597张无异物)。每张胸片的异物经过2名放射住院医师标注和1名高年资放射技师审核校正后的结果作为参考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分析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集中区分胸片有无异物的效能,采用精准率-召回率曲线及平均精确(mAP)分析模型在不同层级的稳定性。最后分析不同位置、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对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异物召回率的影响。结果测试集中,深度学习模型诊断胸片是否含有异物的灵敏为93.2%(562/603),特异为92.6%(553/597),F1分数为0.94,ROC曲线下面积为0.97,mAP值为0.69。对于不同位置的异物,肺野内和肺野外的异物检测的召回率分别为91.2%(674/739)和89.0%(1 411/1 585)。对于不同性别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异物检测召回率分别为87.3%(337/386)和90.0%(1 745/1 938)。对于不同的年龄分段,18~3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92.5%(1 041/1 126),39~5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9.7%(505/563),59~7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3.5%(335/401),≥79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5.9%(201/234)。结论构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成人后前位胸部X线片异物检测模型具有很高的灵敏和稳定性,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胸片中的异物。

  • 标签: X线 异物 质量控制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糖尿病防控重要-绩效分析(IPA)决策模型并探讨糖尿病防控措施的优先级。方法采用重大慢性病防控措施的重要、可行及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个体和群体层面,共10个维度指标、44项措施,分别获取经济重要得分。采用IPA模型对糖尿病防控维度指标进行象限划分;采用二阶验证因子分析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确定同一象限内维度指标优先级;各维度内的防控措施优先级则采用项目反应理论的区分度参数确定。结果经济重要总分均值分别为66.50和89.94分,由此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第1象限重要和经济均高,为“最高优先级”,包括:医保与家庭医生、健康教育、高危发现与干预、患者管理和社区行动;第2象限重要高而经济低,为“优先改进级”,仅包括并发症筛查1项维度指标;第3象限重要和经济均低,为“最低优先级”,包括:个人健康服务评估随访、环境支持、糖尿病合并感染预防和降糖政策;第4象限重要低而经济高,为“其次改进级”。不同象限内优先考虑的措施分别为:(1)最高优先级:控制血脂、职业场所、防控工作计划、血糖检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优先改进级:年度神经病变筛查;(3)最低优先级:普及风险评分、健康饮食、健康餐饮创新活动和结核病筛查。结论IPA模型可用于构建糖尿病防控决策模型并确定糖尿病防控措施的优先级。

  • 标签: 糖尿病 预防卫生服务 经济学,医学 决策支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