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列举了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致胰管严重扩张的病例,经超声检查综合分析确定,给临床提供辨别该病的一些体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泥鳅导丝、血管导管技术在胃、肠镜无法通过的消化系统狭窄病变中建立工作通道从而完成诊疗的效果。方法对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结肠恶性狭窄,胃、肠镜均不能通过的病例67例。在X线监视下通过递送导管、超滑导丝并使之通过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狭窄或阻塞段经交换导管替换软头特硬导丝后由硬导丝引入支架系统将支架送入狭窄段释放或引入减压、营养管。结果67例中有64成功通过并完成后续操作。成功地放置了53个支架。支架置于食道26个,幽门部8个,胃肠吻合口7个,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14个,近端空肠2个,结肠4个。植入十二指肠营养管8根,胃肠减压管6根。另3例在空肠起始以远15cm以上,导丝通过后,因支撑不足而无法完成后续治疗。结论使用导管、导丝技术完成胃肠镜不能通过的胃肠道狭窄病变放置支架、营养管及减压管时是高效、创伤小立竿见影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和CK5/6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IDPL)中的表达意义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对150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行分类,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fascin蛋白和CK5/6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UDH和ADH组中fascin蛋白无阳性表达,在DCIS组阳性表达率为9.37%(3/32)。CK5/6在UDH组阳性细胞弥漫表达,在ADH组腺腔内可见少量散在的阳性细胞,而低级别DCIS腺腔中CK5/6表达阴性。结论fascin蛋白和CK5/6对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IDPL),尤其是对低级别导管内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抗菌导管同普通导管应用于对深静脉导管所致感染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抗菌组(应用抗菌导管)与普通组(应用普通导管),每组45例,比较两组导管所致感染情况。结果其中抗菌组共4例患者导管培养提示阳性,但普通组共10例患者导管培养提示阳性,对两组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抗菌组中,共30例患者系非肿瘤患者,其导管培养提示均为阴性,而普通组共33例患者系非肿瘤患者,其中导管培养提示阳性者为5例,对两组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抗菌导管尽管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而肿瘤患者以及免疫水平较低下的患者应用后,其效果还不十分理想。导管感染的发生能够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害,目前降低患者导管的感染率,其关键还在于临床积极预防。
简介: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直接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中“无复流”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入选普通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200斗g;23例入选改良组,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12例为对照组,经微导管注射O.9%氯化钠溶液至靶病变远端。10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tb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framecount,CTFC)。结果3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普通组12例靶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3.2±8.3)帧降至(38.1±7.5)帧;而改良组2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5.6±6.9)帧降至(27.3±6.8)帧;对照组1例血流恢复TIMI3级,CTFC帧数从(84.3±7.4)帧降至(50.8±8.2)帧。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治疗中,冠状动脉靶病变远端经微导管注射和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均能改善“无复流”现象。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病变远端比经指引导管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