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扎根理论是对系统搜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浓缩提炼,进而形成暂时验证过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质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1]。扎根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T于1967年提出[2],最初应用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护理学家将扎根理论引入护理专业,因其特殊的方法论、研究程序和技术,能满足不同的研究目的,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护理研究形式中。在国外,它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精神科护理、护理管理、急诊科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护理教育等[3-6]。而扎根理论在国内护理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应用实例相对较少。本文从扎根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及涉及的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扎根理论在国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扎根理论在国内护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提高扎根理论的应用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胎儿生长受限因素,为临床防范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于2012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生长受限胎儿共15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孕周、产科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麻醉方式,是否使用镇静剂等对生长受限胎儿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对影响胎儿生长受限的因素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胎儿的生长状况与产妇孕周、生产方式及在孕期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镇定剂成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与产妇生产过程中的麻醉方式无关(P>0.05)。结论延长生长受限胎儿孕周,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减少或者避免产妇在孕期及生产过程中镇定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生长受限胎儿出生结局。
简介:目的:通过生长调节剂打破温室当归苗的休眠状态,并促进其出苗及生长进程。方法:以当归温室苗为材料,设计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于移栽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赤霉素(GA3),胺鲜酯(DA-6)和萘乙酸(NAA)混合溶液浸根,于出苗期监测出苗动态,于生长稳定期测量茎叶形态指标并统计抽薹率,于采挖期测量根部形态指标并统计产量。结果:GA3,DA-6和NAA对温室当归苗的出苗率的影响极显著,影响作用的大小顺序为GA3〉DA-6〉NAA;当归温室苗的出苗率、产量均与GA3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与DA-6和NAA均不相关。结论:GA3,DA-6和NAA药剂组合能有效打破当归温室苗的休眠状态,并显著促进其出苗及生长进程;筛选出的当归温室苗移栽时浸根的最佳药剂组合为96.00mg·L-1GA3,20.26mg·L-1DA-6,53.12mg·L-1NAA,当归温室苗的出苗率达到83.75%,当归产量达到363.22kg·666.7m-2。
简介: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2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0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2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GF-β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6%和68.3%,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3%和42.2%。TGF-β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ER状态和5年是否复发密切相关(P〈0.05),其中ER状态和5年是否复发是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VEGF的表达与ER状态和5年是否复发密切相关(P〈0.05),其中ER状态是VEGF蛋白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VEGF的表达与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T=0.419,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其表达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及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按照格拉斯哥评分高低分为三组,分别测定其伤后第一天、第三天脑脊液中生长激素的水平,并与10例正常患者脑脊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对比;重新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第四天开始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时间为10天,对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伤后1个月的康复期生活质量(KPS)评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脑脊液中的生长激素水平不同,伤情越重生长激素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各组脑脊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实验组的GSC评分及伤后1个月的KP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激素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的监测指标;生长激素治疗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形成机理、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颅骨生长性骨折儿童病例12例,摄颅骨正侧位片及切线位片,头部CT扫描和MRI检查,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颅骨生长性骨折好发部位为顶骨,常见缺损呈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边缘不规整,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CT检查显示1例颅骨缺损边缘骨质密度大并向颅外隆起,呈“火山口”形状,2例显示缺损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改变,并可见脑实质内脑穿通畸形。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结论CT、MRI检查对生长性骨折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生长性骨折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研究银柴胡单株种子产量与农艺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实现银柴胡种子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单株银柴胡120株,每3株取其平均值,测定单株银柴胡株高、根长、根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千粒重和种子产量等指标,利用SPSS线性回归法对银柴胡种子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与银柴胡单株种子产量显著性相关的5个农艺性状为株高、根长、根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千粒重,其中单株根鲜重和千粒重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对银柴胡单株种子产量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优回归方程为Y=-1.700+0.017X3+1.078X5。结论:单株千粒重和根鲜重指标是影响银柴胡单株种子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千粒重越大,其单株种子产量相应的就较高,单株根鲜重指标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仅次于千粒重指标,这个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改进生产措施不仅可提高银柴胡药材(药用部位)产量,也可以增加3年生植株的种子产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9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干预指导,对照组没有实施早期干预。对小儿进行2年的随访调查后分析其发育商和神经发育单项指标评估。结果观察组小儿通过训练,大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方面的发育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小儿在语言、精细动作、感知觉、大运动各单指标评估方面,发现观察组小儿通过的平均月龄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小儿生产发育,提高小儿智能发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