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重金属Cd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将受精1h后(1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CdCl2溶液中,观察CdCl2处理对胚胎死亡、孵化及幼鱼畸形的影响。采用吖啶橙(A0)染色,定性观察胚胎细胞凋亡情况;以活性氧(ROS)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法检测胚胎ROS水平,TBA比色法测定胚胎脂质过氧化水平,DTNB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结果表明,10.0~30.0mg·L-1CdCh浓度依赖性地诱导斑马鱼胚胎死亡和幼鱼畸形,胚胎孵化率亦降低。CdCl2处理引起斑马鱼胚胎心脏水肿,尾部弯曲和胚胎发育阻滞。胚胎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9mg·L-1,R2=0.973,幼鱼半数致畸浓度(EC50)为13.7mg·L-1,R2=0967。20.0mg·L-1CdCl2处理组ROS水平、MDA含量明显升高,GSH/GSSG比值明显降低(P〈0.01)。20mg·L-1CdCl2处理后,胚胎头部和尾部可见大量细胞凋亡。10mg·L-1N-乙酰半胱氨酸(NAC)与20mg·L~CdCl2共同处理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和畸形率明显降低,孵化率明显升高,ROS水平、MDA含量以及GSH/GSSG比值趋于正常。以上结果说明,CdCl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可能与CdCl2诱导的氧化应激相关。

  • 标签: 氯化镉(CdCl2) 发育毒理学 氧化应激 斑马鱼
  • 简介:为探索低剂量镉持续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神经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后36h(36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氯化镉受试液中持续至受精后6d(6dpf)。在一般毒性观察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视频跟踪技术检测了48孔板中幼鱼的自发运动能力和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惊恐反应及恢复能力。结果显示:在不引起外观形态明显改变的暴露剂量下幼鱼自发运动表现异常。其中,0.1~05μmol·L-1。暴露组幼鱼自发运动增多、轨迹紊乱、刻板式转向运动增加、触壁活动减少;10μmol·L-1暴露组幼鱼出现运动抑制、静止和原地震颤等状态,幼鱼的自发运动距离与氯化镉浓度关系呈现剂量依赖性倒“U”型,这种行为毒性效应与乙醇急性暴露引起的运动效应相似。光照惊恐反射实验中,暴露组幼鱼对突发的光暗变化表现敏感或迟钝。在撤除光源后暗适应减慢或加快。以上结果说明,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对氯化镉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敏感,并且高通量的幼鱼神经行为学方法在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评价中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斑马鱼 氯化镉 毒性 神经行为 视频跟踪 幼鱼
  • 简介:大连理工大学一和教授于2013年1月5日不幸去世。一和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环境毒理学领域得到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为弘扬他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超前的研究思想,《生态毒理学报》计划出版专刊"多卤代有机物的环境行为与毒理效应"。多卤代有机物大多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内分泌干扰等毒理效应,对人体和生态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多卤代有机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和毒理效应机制是当今前沿研究领域。

  • 标签: 环境毒理学 卤代有机物 征稿 大连理工大学 毒理效应
  • 简介:采用真空采血管顶空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结果表明,三氯甲烷在10.0~50.0μg/L,四氯化碳在0.5~4.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其r值分别为0.9994和0.9998;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RSD分别在1.64%~2.27%和1.45%~2.40%之间;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7.0%~103.5%和94.0%~103.2%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适用于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检测。

  • 标签: 真空采血管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 顶空气相色谱 填充柱
  • 简介:2013年1月14日,号称“中国黄金第一矿”的吉林省吉林老厂金矿股份有限公司井下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0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国务院安委会已对该起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通报认为事故十分典型,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为电缆起火,事故企业暴薅出井下机械通风系统不完善等4大问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中央企业切实提高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保障能力。

  • 标签: 火灾事故 吉林省 金矿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金厂 黄金
  • 简介:为促进粤港澳安全健康知识交流,提高三地民众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第七届粤港澳安全知识竞赛决赛于11月11日晚在香港举行,广东省派出的2支竞赛队伍在决赛中勇夺企业组冠军和工会组亚军。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会长赵铁锤、

  • 标签: 安全知识竞赛 粤港澳 广东省 香港 凯旋 知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