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旋翼机总体参数设计涉及重量、性能等多个分析模型,各模型互相耦合、相互影响,其总体参数设计需兼顾多方面且相互矛盾的使用需求。建立了飞行性能、重量配置模型,并在深入分析各分析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性能指标和重量约束的旋翼机总体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 标签: 四倾转旋翼机 总体参数 多目标优化 蚁群算法
  • 简介:研究了自锁激光焊接焦点位置与焊缝熔深之间的关系、焊接速度和激光功率与焊缝熔深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随着激光功率增加,不同焦点位置的焊接过程依次经历稳定热导焊,热导焊、深熔焊交替进行的不稳定焊接和稳定深熔焊接种模式,进而研究了稳定焊接模式下工艺参数与焊缝熔深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自锁在稳定焊接模式下的最佳焊接工艺规范参数。采用该激光焊接工艺规范焊接的常压和高压自锁焊缝外观质量、气密、液压以及焊缝氦质谱检漏试验结果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常压和高压自锁已经应用于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东风导弹武器系统、货运飞船、921-3推进分系统、东方红号等推进系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之中。

  • 标签: 焦点位置 焊接模式 焊缝熔深 焊缝质量
  • 简介:研制一种远程、先导式高压大流量减压;介绍了该减压特点,建立了减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进行该减压动力学仿真,研究各个参数对减压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加工了一台实物产品。搭建了减压性能测试试验台,分析了压力、流量特性,并和仿真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仿真和试验符合的比较好,说明仿真对减压的研制与分析具有指导作用。该减压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已经用于数个试验中。

  • 标签: 高压大流量减压阀 动力学仿真 数学模型
  • 简介:为解决脉冲爆震发动机高频稳定连续燃烧推进剂间歇式供应难题,开展了旋转技术研究。通过采用伺服电机驱动二阶凸轮特殊结构设计,将电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控制芯的直线开关运动,并放大电机旋转频率特性,实现最大200Hz的高频控制。突破了高频响应、长寿命驱动和氧气安全性保障关键技术,完成旋转鉴定试验和脉冲爆震发动机地面点火试车考核。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电磁相比,旋转能够有效提高响应频率,实现了爆震波的稳定连续输出,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 标签: 脉冲爆震发动机 旋转阀 高频控制
  • 简介:电液伺服和非对称液压缸是大型飞机结构强度试验中主要的加载设备。目前二者的匹配特性未给予充分重视,可能造成试验加载设备工作能力不足,影响飞机结构试验运行。为此,本文搭建了悬臂框架的结构试验平台,对吨位为2t、行程1In的非对称缸和种穆格公司的伺服进行了匹配特性的试验研究。经研究,控缸系统对应的比例增益P边界的获取方法被确定;边界内,P最大时二者匹配性最好;使用P边界的中间值时,控缸系统稳定裕度较大。本文研究方法使得结构试验加载设备工作性能有较大提升。

  • 标签: 飞机结构 强度试验 阀控缸 匹配特性 稳定裕度
  • 简介:根据倾旋翼机的布局特点,建立了包含旋翼、机翼、垂尾、平尾(含舵面)和机身的气动模型及全机飞行力学模型。对不同重心位置模型进行配平分析,在配平的基础上进行了线性模型的提取和分析,给出倾旋翼机重心包线的计算方法。最后以XV15倾旋翼机为算例进行不同重心位置的配平、稳定性分析和重心包线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

  • 标签: 倾转旋翼机 飞行力学特性 配平 重心包线
  • 简介:适航要求是利益相关方的需要,不能直接作为需求用于设计,如何解读适航要求并实现设计是适航符合性的重点。以民用航空发动机超保护系统相关适航要求为基础,利用系统工程中的需求分析方法,将超保护系统的适航要求转化分解为全寿命周期的设计需求。针对分解识别出的设计需求,提出了发动机超保护系统的适航符合性方法,以及电子和机械超保护系统在适航审定中的验证内容,可为民用航空发动机超保护系统的设计、验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超转保护 符合性方法 发动机转子 控制系统 适航规章
  • 简介: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通过宏微观联系因子获得微观尺度上的塑性应变,它是探讨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及其破坏机理的有效理论方法。本文基于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基本理论,研究了宏观载荷作用下具有塑性强化机制的微观应力应变演变规律,编写程序算法实现了比例混合塑性强化微观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求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维实体模型,通过弹塑性分析获得相应的应力应变及其等效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对比有限元与本文算法结果,校核了双尺度模型算法的有效性。

  • 标签: 宏微观双尺度模型 线性混合塑性强化 有限元模型 算法程序 滞回曲线
  • 简介:为了创新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模式,提高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平,某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采用了维数字化协同设计模式。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和多层骨架方案,建立了发动机骨架模型,实现了无纸化接口协调;基于模型定义技术,将设计、工艺、材料和制造等相关信息全部包含在维模型中,用维模型完全取代了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二维图纸;通过建立IPT开展协同设计,工艺人员并行介入产品设计流程,提前了解产品结构、开展工装设计和工艺模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可显著提高发动机研制效率,缩短研制周期,并为维数字化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数字化协同设计 自顶向下设计模式 骨架模型 模型定义技术 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