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FNL(格点分辨率为1°×1°,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阿坝州所有区域自动站常规降水资料及micaps实况数据资料,通过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的方法,对阿坝州2016年7月4日夜间至7月6日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西南气流造成的,由于高低空切变影响,西北气流与西南气流共同控制了整个阿坝州,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发生时,阿坝州西南部处于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水汽辐合带内,这使得暴雨区外围的水汽迅速向暴雨区集中,保证了持续降水所必须的充足水汽供应,且强降水区与水汽辐合区基本一致;在降水区对应低层为强辐合、正涡度,存在气旋性环流;高层为辐散、负涡度,存在反气旋性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上下层配置,有利于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
简介:摘要利用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EC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和NEC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9至7月2日北疆阿勒泰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hpa南亚高压逐渐向双体型调整后东西震荡,西太副高稳定维持;200hpa高空急流;500hp里咸海脊推动中亚低槽东移北收同时受到下游脊阻挡,是此次大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2)除中亚低槽自身携带水汽外,低槽南伸北收,槽前强劲的西南气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大量水汽,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3)700hPa暖湿风切变,高空辐散,底层辐合,整层较好的垂直运动条件,这些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6月17~20日阿拉山口市的连续性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现在阿拉山口的降水天气主要特征是降水强度弱、降水范围广、降水分布不均匀,持续时间较长;受到高空急流的影响,阿拉山口属于上升运动区,暖湿空气上升,干冷空气逐渐下沉,促进了地面风速的增加,对于降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乌拉尔山脊东移北伸的过程中,高纬度上的低涡强度不断降低且逐渐南压,随后同南支槽合并,进而对阿拉山口市产生影响。南支槽携带的暖湿空气与北支槽携带的冷空气,在阿拉山口市上空交汇,进一步推动了降水天气的出现;阿拉山口市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方路径的水汽输送,降水天气出现的过程中,阿拉山口700hPa处有水汽通量和垂直速度大值存在,再加上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对于连续性降雨的出现较为有利。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7年7月5-7日发生于甘孜州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具备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特征,主要是在地面弱冷空气以及高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此次天气过程中,槽前的西南气流为降水落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态势,同时和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相匹配,推动了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进而为此次甘孜州强降水天气的发生给予有利的动力条件。大气层结呈高能高湿的状态,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卫星云图对流云团发生发展路径和本次强降水落区保持对应;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局部区域强降水临近预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2017年2月19日—20日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乌鲁木齐市出现长达22个小时的大暴雪天气过程,本文利用降雪实况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再加上高空槽逐渐向东移动,西南气流开始影响并控制乌鲁木齐市,其上空大气层结的稳定性比较差,为强降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位于乌鲁木齐上空,再受到低空西南气流的影响,导致水汽由高湿区域进入到低湿区域,促进水汽通量辐合,再加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引发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发生、持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大连港作为我国东北最重要的物流集装箱枢纽港口,已经因其特殊的港阔水深、四季不冻的地域特色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物流集装箱中转港口。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展开的这个新形势下,大连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对目前大连港港口的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今后的大连港的物流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一种发电型电梯地坎,该发电型电梯地坎包括层门地坎、层门地板、发电系统、电能传输系统,发电系统包含振动发电装置、滤波电路、整流电路、调压电路(包含放大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储能设备,电能传输系统采用无线电能传送方式,包含电能发射端、电能接收端。发电系统安装在每一楼层电梯的层门地坎以及层门地板下面,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能发射端通过机械连接方式固定在层门附近,其外表面与井道内壁齐平,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能接收端安装在轿箱顶部。发电系统通过电连接到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能发射端,再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送到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能接收端,再通过电连接将电能输送给用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