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宣德青花兰查体梵文盖罐,是一件造型奇特的艺术品。(图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清代绘画》中册第155页)该罐连盖通高28.7、口径19.7、底径24.7、盖口径22厘米。直口,口沿有下凹的浅槽,平肩、硕腹,腹以下微敛,平底,平顶园盖。此罐的奇特之处在于肩部突出的八个方形扳手,扳手上绘缠枝莲花纹。俯视罐上这八个扳手,好似佛教用器中的法轮。通体青花装饰,口外壁及肩上均绘海水纹,器外壁的主题纹饰为三周环写的兰查体梵文。罐足边绘一周仰莲瓣纹。罐内底中心,自左至右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字。盖外壁较直,饰以海水纹,盖里所绘纹饰与罐内底心相同,也自左向右篆书“大德吉祥场”。器里外施釉,釉质莹润,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稳定,色泽鲜艳,兰料中泛黑褐色铁结晶斑点,字体规整,纹饰清晰。明清时期,皇帝大都信奉佛、道教,并亲身参入佛、道教活动。在明清瓷器上反映佛、道教内容的纹饰或文字占有较大比例。宣德青花兰查体梵文罐,可能是皇家举行隆重的佛教仪式时设坛、祭祀所用的法器。此器历来深藏宫内,外人不得见。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
简介:塔式罐是受佛教影响变造原有器物而产生的,是地面浮屠的缩影,这可以在众多墓葬壁画、浮雕以及陪葬器物上找到印记。它的产生旨在为死者构建一个继续礼佛的场所,是墓主人宗教信仰的象征。塔式罐作为随葬明器,在唐墓中多有发现,河北地区尤其是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所见的塔式罐类型最为丰富,装饰形式多样,且沿用时间最长。本文结合原库藏品以及新近发现的十余套器物,对邢台地区塔式罐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地塔式罐的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邢台地区塔式罐出现于盛唐时期,兴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进入鼎盛,北宋末、金及其以后由于战争,最终走向衰微。结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塔式罐流行的社会因素。
简介:西藏史籍关于"吐蕃僧诤"的记载,其主干部分大多数来源于《拔协》,包括论辩的过程、"僧诤"的结果以及摩诃衍禅法的内容等,由此造成了众多史书在这一事件上的单一化视阈。去除《拔协》在"吐蕃僧诤"研究中独一权威地位且研究视域多元化之后,就可以发现:首先,"吐蕃僧诤"中并不存在一个正面的交锋过程,所有佛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展开的,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其次,讨论的结果是禅宗在吐蕃"停废"之议的取消,虽然禅宗在吐蕃发展的黄金期结束,但禅宗系弟子在吐蕃依然活跃。再次,就摩诃衍的禅法而言,也不存在"无分别说"破坏善法的存在基础问题,"无分别说"是在胜义的层面阐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