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一、发现与调查那斯为蒙古语,意为"松树坡"。1980年秋巴林右旗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那斯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巴彦汉乡那斯村,坐落在查干木伦河西岸。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遗址中间被乌兰沟隔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台地,西部是斜坡地。那斯村居于遗址东部,对遗址人为破坏严重,再加上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文化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地表散布许多陶片和石

  • 标签: 那斯台遗址 巴林右旗博物馆 兴隆洼文化 陶片 考古调查 圈足
  • 简介:同治末年日兵侵的"牡丹社"事件对清廷震动极大。事后进行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治政策也由原来的消极转向积极。光绪元年规定福建巡抚"冬春驻,秋夏驻省,两地兼顾"。丁日昌是实行此一规定之后的首任福建巡抚,在其两年多的闽抚任上,对台湾的海防建设和经济开发做出全面的规划,提出兴办铁路、矿务,设立电报线等主张;继续开山抚"番",移民实边,开垦台湾后山;大力整顿吏治营务,裁革陋规,豁除杂饷,纾解民困,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闽抚"冬春驻"的目的是要加强海防建设,但由于此一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清廷未能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故闽抚驻未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一规定也于光绪四年六月取消,恢复了由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的旧制。在强邻日本正磨刀霍霍,全力扩军备战之时,清政府却仍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中国失去了在近代历史上最后一次振作自强的机会。

  • 标签: 福建巡抚 丁日昌 台湾地区 近代化 晚清
  • 简介: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冷战时期。日本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日成为美国围堵新中国大陆的重要伙伴,其间,在美国主导下,日政治、经济关系跌宕起伏,但相对稳定。至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同时日"断交"。至冷战结束,日政治、经济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本维系日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

  • 标签: 日台关系沿革 日台和约 日台贸易
  • 简介:谓十臣(1884--1936),原名丕阁,字臣,直隶濮州人。1884年出生于直隶省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鹿斗村一个农民家庭。1902年,他应科举,中秀才。1905年,他考入直隶省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1年当选为直隶省参议员。

  • 标签: 革命教育家 秀才 科举 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 农民家庭
  • 简介:1950-1952年改造运动是国民党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其退至台湾后第一次大调整。改造时期制定的党政方针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基调,影响深远。本文探讨了蒋介石在改造运动中的表现与作用,指出蒋介石主导了走向改造之路,亲组听命于自己的"中央",是苦心孤诣的"当家人",但其对军事的关注度仍在党务之上,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蒋介石主导的改造有"玩火者熄火"的意味,其性格因素制约了此间对党务改造的限度。

  • 标签: 蒋介石 国民党 改造 台湾地区
  • 简介:清朝统治者攻占台湾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反清势力在海上的根据地,而非开发台湾的自然资源、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因此,清廷采取了消极的治政策.本文分析了清廷消极治政策的产生过程,以及由此导致台湾行政区划设置迟缓等恶劣结果.

  • 标签: 清廷 治台政策 行政区划
  • 简介:近现代以来,研究明郑集团的抗清活动与清朝康熙统一湾的历史,往往存在着某些道德与现实相互混淆的误区。许多学者在论述明清之际的这段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彰显郑氏集团的文武业绩,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弱点与负面因素。事实上,郑氏集团以福建及东南一隅,与拥有中国辽阔地域的清王朝相抗衡,实属不易,双方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郑氏集团为了补充兵员和筹措粮饷,苦苦支撑,甚至不择手段。近年来,笔者从事闽台地区民间文献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不经意中看到一些私家文献对于这一时期清郑对抗的历史记载,现整理如次,或可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人们对于清郑力量的逆转与康熙统一湾的全面认识。

  • 标签: 清朝 郑氏集团 力量逆转 统一台湾
  • 简介: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且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他从来没有放弃台湾的想法。早在清郑对峙与议和时期,郑氏多次提出"照朝鲜事例"处置台湾,但康熙皇帝始终没有答应,坚守了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在平定郑氏统一湾之后,当臣下议论或弃或留之时,康熙皇帝果断决绝地把台湾收归清朝版图。这是由其秉持传统儒家大一统观的政治理念所决定的。可以说,统一湾是康熙皇帝大一统观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具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的理政策也有逐渐强化之势。从设置府县,展界开海,到派遣巡御史,都逐步加快了台湾内地化的进程,从而也使台湾成为大一统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康熙皇帝 台湾地位 理台政策 大一统观 海疆意识
  • 简介:正2002年6月—10月,为了配合110国道集—老(集宁至老爷庙)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兰察布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察右前旗巴音镇土城村二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二沟遗址为一古村落遗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东部有墓葬区,集老高速路

  • 标签: 金元时期 察右前旗 墓葬形制 村落遗址 随葬品 乌兰察布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复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复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复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四库全书》所收《玉新咏》出自纪昀家藏,向称宋本。学术界亦以宋本目之,实则是一个错误。本文通过比勘,认为原纪昀家藏然后入献内府的这部号称宋本的《玉新咏》,实为明末赵均覆宋本,而且是赵氏覆宋本的补版后印本,在赵氏本中属于较差的版本。至于补版后印的时间,则在清初就已发生。本文还提出,纪昀既以家藏赵氏本误为宋陈玉父本,其托名其父纪容舒所撰《玉新咏考异》所说的宋本,其实不是宋本,亦是赵均覆宋本,故凡在《考异》中称“宋本”者,大多与赵本特征符合,而不合陈玉父本,这一点是我们利用《玉新咏考异》时一定要注意的。

  • 标签: 玉台新咏 四库全书 陈玉父 赵均 覆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