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汪达尔战争与哥特战争是查士丁尼一世为了统一帝国而发动的战争。对拜占庭帝国、汪达尔王国以及东哥特王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查士丁尼一世在国内政治局势稳定、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增长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要努力实现恢复昔日罗马帝国辉煌的美梦,而选择对外战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或许查士丁尼一世有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或许是为了通过战争赢得军民的尊重。汪达尔战争与哥特战争的爆发及其先后顺序既与查士丁尼一世的政治目的息息相关,又与汪达尔王国与东哥特王国自身的政治局势、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等因素相关。这两次战争在拜占庭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查士丁尼时代所不能回避的两次战争,一直受到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两次战争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文章拟对汪达尔战争先于哥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希冀对这两次战争的认识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简介:唐少府监郑岩乃名相张说之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录其世系。近年,洛阳万安山出土其家族墓志共九通。新出郑岩墓志与郑钴墓志称岩六代祖名盘陁,而《新表》名幼儒,《魏书》、《北史》均有《郑幼儒传》,与《新表》一致;新出郑泌(郑岩季子)墓志称其曾祖行谌官洋州刺史,而《新表》则为具有祆教色彩仅有胡人任职的萨宝果毅;新出郑居中(郑岩曾孙)墓志称其嗣子名石胡,该名字与其先祖盘陁一样,具有鲜明粟特色彩。诸多证据表明郑岩乃北朝时入华的粟特人后裔,其祖先极有可能出自昭武九姓的石国。
简介: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史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宋朝与大理、安南交界三角地带“特磨道”的性质、归属、境域、交通、政区沿革、民族构成、部落分布等历史悬疑问题,指出特磨道本是大理国建立的边疆民族羁縻(自治)政区,皇佑五年後归属宋朝广南西路,元属云南行省,一直是羁縻政区,从未独立建国;宋朝特磨道与大理国的边界在今云南砚山县与开远市交界处,特磨道应包括今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及广西西林县境,非仅广南、富宁二县之地,南部边境与安南蒙当保落村(今越南高平省保乐县)相接;特磨道的主体民族是壮族先民侬、土、沙三支和彝族先民爨蛮鸟、白二支,并有傣、汉、苗等族先民杂居,而非只是壮族;“特磨”词义来源於爨部鸟蛮首领,後为宋朝各族沿用,而非壮语地名;沙奴部落是北宋元丰年间内迁富州的傣族先民白衣蛮与原住獠子(土獠)融合而成,而非从曲靖或安南迁来。
简介:按语:从2014年12月起,我们每周开一次闽南研究读书会。从读书会开办至2015年初的这一阶段,在王铭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先阅读了著名前辈学者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1920~1975)、王赓武(1930~)的相关著述。这些著述视野开阔,论述的主题是从东南沿海展望华夏与域外的关系。如王铭铭老师指出的,尽管这些海外论著不直接针对“闽南研究”这个领域,但它们在不少地方直接涉及中国东南地区与海外的关系,并开创了从这一区域性的关系展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从区域的视角考察闽南,尤其从它与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反观和理解闽南,由此而理解闽南研究应有的天下观,有着重要启迪。
简介:明中叶至清初,土默特蒙古以游牧为生,土地是有力者多占,无力者少占,其时并无书写契约的传统。乾隆八年,清廷划拨户口地,此后土默特蒙古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在朝廷西征朔漠和放垦土地的背景下,民人数量不断增加,旅蒙贸易显著发展,这使土地投资具有了可观的利润回报。民人和蒙古的土地权属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利用契约确定地权关系。官府对民人租种蒙古土地持默许态度,将契约作为断案的依据,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在蒙汉文化的接触之中,土默特蒙古受到民人地权观念的影响,学会了利用契约维护自身权益。经由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土默特蒙古的生计方式从游牧为生转为吃租当差,整个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也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变成沃野千里的米粮川。
简介:安特摩克利托斯事件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卡利诺斯"麦加拉禁令"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夕重要且敏感的事件,但它们皆被修昔底德忽略。其中原因在于二者分别与修昔底德对大战"第一枪"的认定以及"最真正的原因"的分析形成矛盾。若将两次事件的史实加以恢复,则会导致读者重新审视修昔底德及其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