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礼记·中庸》“无忧”章有“武王末受命”之句,历来多以为意指武王晚年受命。但是依此理解,则此语实与上下文无内在逻辑联系而成为累赘,并且,在周代历史上从无“武王受命”之说,所以应当考虑此语当有别解。此语中的“末”字的训释,应即理解其内容的关键。
简介:《墨子·兼爱中》载墨子之言云: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孙谄让《墨子闲诂》解释“毕劫”之义说:
简介:《卫青传》:“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敷。”服虔曰:“民母,嫡母也。”师古曰:“言郑季正妻本在编户之间,以别於公主家也。今流俗书本云‘牧羊人间,先母之子不以为兄弟数’。
简介:如果你对喀什不极度向往,那么一定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如果你对喀什不疯狂迷恋,那么一定是因为你们还不曾相见。
简介:如果你对喀什没有向往之心,那么一定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如果你对喀什不疯狂迷恋,那么一定是因为你们还不曾相见。这是我从喀什归来后发在微信朋友圈的话,朋友调笑:“喀什什么样的风情把你迷恋成这样子啊?”其实,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但又觉得喀什的风情不太可解,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可以看透乌鲁木齐或者伊犁的五脏六腑,但却似乎看不透喀什噶尔那双隐藏在面纱后的眼睛。
简介:宋元丰五年(1082)壬戌,苏辙《次韵陈师仲主簿见寄》言:“朽株难刻画,枯叶任凋零。旧友频相问,村酤独未醒。山牙收细茗,江实得流萍。颇似申屠子,都忘足被刑。”孔凡礼《苏辙年谱》谓:“末云‘颇似申屠子,都忘足被刑。’
简介:整理并披露一段尘封于70多年前成都僧众在抗战最艰难岁月的义举史实,除了有对成都抗战历史文化中一些几乎淹没沉寂的点滴史实聚沙成塔补白的意思外,对于后人了解这座底蕴厚重的现代城市颇有益处。
简介:2003年版的《阳山县志》,在谈到今阳山县的历史沿革时.都有“后汉并阳山人阴山.三国吴复置”云云。须知,后汉的阴山县在今湖南洙水流域(今湖南攸县西南境),中间隔了桂阳郡的耒阳、便县、郴县、临武、桂阳五个县,两县一南一北相距六、七百里.又怎么能相并呢?
简介:古诗,是文字简洁、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千百年来,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道出了古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庸》“武王末受命”解
《墨子》“毕劫”“毕强”解
《汉书·卫青传》“民母”解
喀什Kashgar 风情可解可沉醉
喀什Kashgar风情可解可沉醉
《苏辙年谱》“申屠子足被刑”解
成都僧众抗战期间义举史实解注
试解“后汉并阳山入阴山”之谜
引“媒”入诗解千愁——以《枫桥夜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