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翻开人类语言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是:文化。文化,这个无网之网是世界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然而,对于文化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文化之网,以及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态等,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面对汗牛充栋的文化研究资料,再来苦思出一个文化的精确定义,或许有其价值,但未必是文化深入研究的最佳通道。与此相通的是,我们难道不可以问一句:什么不是文化呢?是的,文化概念的界定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观念,而观念的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则往往是文化研究歧义所在的根本。难道文化研究已无路可走?比较文化的兴起似乎给文化研究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以异域文化为参照的思想系统正在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文化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作为一种前提,加之文化范围的无所不包,使此类比较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歧义,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可作为对这种纷乱状态的最好诠释。面对文化研究如此的“多义性”,我们是否能找到牵系文化乃至比较文化的至关重要的“神经”呢?
简介: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围绕博物馆的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中的基础——馆藏结构建设问题,一直是被我们认识片面或所忽视的问题。博物馆的馆藏结构建设如何,是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陈列展览的关键,是博物馆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博物馆事业建设成就好坏的一个方面的标志。我把博物馆馆藏结构建设问题提到如此高的程度来认识,并非有点小题大作,因为博物馆的馆藏结构,确实象一把无形的手在左右着博物馆职能的发挥,我们在博物馆的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项业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诸如文物藏品不全、有关资料、档案、照片不全等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也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又不尽相同,在过去发表的
简介:<正>全部亚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盛衰周期之一,发生在八至十三世纪的华北。这个经济周期的标志,是一个以开封为中心的颇为复杂的区域经济的演变。它的发展,开始于755年的安禄山叛乱,在唐朝余下的岁月中还只是逐渐加速,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急剧推进,并在1100年前后的数十年中达到平衡。对于此一区域经济发展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必要作简要的概括。随着唐朝的衰弱,开封日趋重要。开封地位的上升,主要以牺牲洛阳为代价。洛阳地处开封之西,是唐朝的第二首都,其位置在战略和防御上都更为重要。洛阳和开封都与大运河相接,开封则更靠近华北平原的中心(较洛阳约近190公里)。在该区域人口重心持续东移的
简介:评价一本志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例的得失。因为体例是编纂志书的“纲”,是统一全书的准绳。用体例规范全书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从而提高其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体例一词,方志界有多种解释,有曰“体例是志书组织和归纳材料的形式”,或曰“志书体例,就是志书独特的编纂形式”,并指出:它是由体裁、结构和章法三个要素所构成;还有解释为“是志书的体裁凡例”;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虽然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但不管怎么说志书体例含义的外延部分主要包括志书的体裁、结构、篇目与编写方法等要素。体例对于内容来说,是表达形式,如果内容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