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党争,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题中仍不乏剩义。本文主要考察党锢的缘起及党人集团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党人集团的失败绝非偶然,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总结。其一,把宦官作为败坏东汉政权唯一的罪魁祸首有失公允;其二,清流官员欲尽除宦官的计划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且他们的过激言论招致皇帝的震怒;其三,党人集团中缺少雄才大略的领袖,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致使功败垂成。

  • 标签: 东汉 清议 党锢之祸 党人失败
  • 简介:嘉道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既缘于《古文辞类纂》等不断完备的传衍内容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也缘于书院讲学、家学传授、私人讲学、文人雅集、书信往还、文人游幕等多样化传衍方式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不仅是此期桐城派壮大自我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风云变幻时局下寻求发展的策略抉择,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动因。

  • 标签: 嘉道时期 桐城派 传衍内容 传衍方式
  • 简介:公元4世纪80年代吕光用兵西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本文以藏文文献《红史》记载为依据,结合汉文文献记载,对吕光用兵西域原因再行探讨。主要考证内容:1.关于西域车师前部国师其人其事;2.关于鸠摩罗什身世及生平的最新考证。

  • 标签: 重大历史事件 西域 原因 出兵 文献记载 十六国时期
  • 简介: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胡人统治者在统治民族本身不够成熟和强大的情况下,普遍实行民族本位、民族压迫和民族防范政策,既埋下了统治力量先天不足的隐患,又加重了民族隔阂,激化了民族矛盾;二是各政权普遍存在内乱不断的现象,导致自相残杀、自取灭亡和外敌乘虚而入的惨重恶果;三是统治者普遍在政治、生活上极度腐败,重用奸臣,沉迷享乐,不恤民力,穷奢极欲,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统治基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大大削弱了十六国胡人政权自身实力,制约了政权发展壮大,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和灭亡。十六国胡人政权速亡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 标签: 十六国 胡人政权 速亡
  • 简介:引言:谭其骧的创见与相关学术背景1955年5月,谭其骧以“黄河与运河的变迁”为题目,在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做了一次报告,指出历史时期黄河决徙频仍,主要是流域内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所致。几年以後,至1961年5月,谭氏在复旦大学的科学报告会上又做了一次重要讲演,

  • 标签: 黄河 原因 东汉 治河 中国地理学会 学术背景
  • 简介:本文从语法和词汇的角度,分析了非洲民间法语所具有的特色。这种非洲化的法语,因其适应了非洲当地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现在它在非洲的地位已经可以与正统法语相抗衡,中国的法语教学机构和法汉词典的编纂者不应忽视其存在,应对中国的法语学习者介绍这种语言的一些知识。文章最后就非洲民间法语的表达式在法汉词典中的立目与释义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非洲 民间 法语 法汉词典
  • 简介:山西博物院是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珍藏着大量的古代铜镜,在对1000多面铜镜进行整理时,发现有些铜镜的表面污迹斑斑,而且部分铜镜有粉末状铜锈的病害,特在其中选出10面进行了污物、锈蚀物的清理与分析保护。保护过程中,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前提下,不改变特定历史环境赋予文物的特定意义,

  • 标签: 古代铜镜 宋金时期 保护 清理 美学价值 历史价值
  • 简介:甘肃出土木器依据形态与结构划分,属于典型的糟朽木器类型,材质外观特征与特性明显。制作材质鉴定表明,基本类型有①松科云杉;②松科冷杉;③柏科圆柏。通过对糟朽木器形态类型、结构属性、影响因素及发生改变原因剖析,指出了糟朽木器材质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转折性根本改变后(含水率远低于纤维饱和点),即将面临第二阶段的转折性根本变化(含水率略高或接近于平衡含水率),而这一阶段的改变结果对器物将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出土器物在短期内形态发生剧变,运用生物切片、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木质纤维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与结构病害腐变结果相吻合。选取与糟朽器物同期考古出土的糟朽棺板木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容积重、含水率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得糟朽木器降解损失超过50%,含水率约为10.5%,力学强度指标与正常材质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且相对差异较大,最大约为正常木材强度的60%。对比分析结果,得出了结论:①糟朽木器的形态与结构状况与实验生物切片分析、电镜显微结构观察和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材质成分、容积重与力学性能测定结果为上述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②致使糟朽木器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是胎木含水率,其值是非恒定的并随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含水率可用于反映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③纤维饱和点与平衡含水率是影响、衡量和评估糟朽木器形态与结构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参数;④鉴于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后期保存应尽量避免与水分的直接接触,需要严格控制其胎木的含水率,且维持恒定、稳定的保存环境,这点对后期糟朽木器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糟朽木器 结构 形态 胎木含水率 纤维饱和点 平衡含水率
  • 简介: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冲击下,南阳的地方官结合南阳特殊的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南阳城建设成集防御、防洪、供水和航运码头为一体的梅花城。

  • 标签: 南阳 梅花城 形成 功能
  • 简介:本文从美术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差别,指出地理环境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即对山水画作品面貌的影响,对山水画家创作灵感的影响,对作品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形成的影响。因而,地理环境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源泉,也是决定美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山水画 地理环境 地理差异
  • 简介: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前提条件,没有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稳定就缺失了其应需的经济基础,稳定与发展也只会是一句空话。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因此,必须从甘肃藏区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具体研究。

  • 标签: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甘肃藏区 经济基础 正比关系 实际出发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 标签: 夹纻胎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 简介:文章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藏学》1988—2011年的载文量、载文被引、引文情况、作者情况等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客观地评价了《中国藏学》的学术水平、办刊质量以及在我国藏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 标签: 《中国藏学》 论文 引文 作者 统计分析
  • 简介:髹漆丝织品光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光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光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光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光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髹漆丝织物 光老化 性能
  • 简介:通过前期现场调查,分析了贺兰口岩画的主要病害,提出岩画附近的危岩体是其中威胁较大的一类地质病害。根据现场勘察将贺兰口岩画附近不同状态的危岩体分为坠落式、滑塌式和倾倒式三类失稳模式。经过室内试验得到了岩石矿物组成、密度、气孔率、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质,并且利用Hoek—Brown准则、贯通率法以及岩石表面回弹值估算了危岩体与主控结构面的强度参数,例如单轴抗拉和抗压强度、变形模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然后利用不同失稳模式的计算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需要进行加固。

  • 标签: 贺兰口岩画 危岩体 失稳模式 稳定性分析 Hoek—Brown准则
  • 简介:本研究以定边郝滩东汉壁画墓中绿色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PLM)、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RS)分析了绿色底层的成分与物相,同时和四种已知国外绿土相比较,得出绿色底色为绿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考古学和后期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信息。

  • 标签: 壁画底层 绿土 颜料 分析
  • 简介:柬埔寨吴哥石窟的文物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蕴含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足著名的世界史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从结构工程的角度,介绍了吴哥石窟建筑结构形式.并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简述了吴哥石窟建筑破坏的类型,即结构破坏与材料破坏两种类型,在保护修复中,应针对不同的破坏肜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 标签: 吴哥石窟 建筑结构 破坏特征
  • 简介:妇女是乡土社会中民间神祗的主要崇信者,但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文献对客家妇女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记载均很少,让人难以探究其神明崇拜的面貌。笔者曾在闽西客家地区做过10多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破四旧”时期运动等对民间庙宇的摧毁,

  • 标签: 客家妇女 记载 崇拜 神明 碑刻 寺庙
  • 简介:文章以美国藏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取向为主线,对藏学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和阶段性研究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同时还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博士论文,就西方学者对中国西藏及其他藏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文章希望以此推进全球化背景下一种国际学术对话,也希望这种对话能为我国藏学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上的借鉴。

  • 标签: 人类学 藏学 藏学人类学 博士论文
  • 简介:正车辆自产生到普及经历了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4600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王朝乌尔王陵的旗柱上就出现了四匹马拉的四轮车图形,这辆车的轮子并没有辐条,像是用两块木板拼成的板式轮,它应该是车轮演变序列中的第一种类型(表一,A式轮)①。德国罗纳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的一块墓石上,刻绘了双套牛车图形②。公元前2000年左右,外高加索地区出现了车,亚美尼亚鲁

  • 标签: 岩画 东部地区 欧亚草原 车辆 蒙古国 阿尔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