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完整准确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也就把握住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因此,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根本。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多次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标志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完全形成。至此,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对社会主义特征描述已经升华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的科学概括。

  • 标签: 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 正确理解 全面把握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和方法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转向了建构。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指导理论。共同富裕观和共建共享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新时期,应当在理论构建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接续发展,在发挥理论先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本质价值现实化的路径。

  • 标签: 共同富裕 共建共享 社会主义本质
  • 简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新概念,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 标签: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民主建设
  • 简介:青海牧业区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不同于农业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政策。对牧主经济,实行“和平改造”的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牧场,逐步变封建牧主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个体牧民经济,按“步骤稳、时间长、政策宽”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原则,通过互助和合作社的形式,逐步把个体牧民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 标签: 青海牧业区 社会主义改造 经验 教训
  • 简介: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 标签: 宗教经济租 宗教及其信仰 宗教本质 经济行为 马克思
  • 简介:<正>孙中山不仅是民主主义革命家,还是我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早年就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打上了第二国际的印痕;十月革命以后,又接受了列宁主义的指导,并促成了国共合作。孙中山的一生所以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就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动力的。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但它却是孙中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 标签: 孙中山 集产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 简介:本文是笔者对拙著《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主要观点的简要说明,同时回应学者们提出的意见,进一步阐述了笔者的观点。本文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一个逻辑梳理,提出一个分析框架,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转向改革开放。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入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无论怎么定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已经相去甚远。笔者认为,路径的选择是受多重因素制约的,包括观念的、历史的、制度的、国际环境的以及个人因素,等等。应当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做冷静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本文的意义在于,着重于发掘历史自身的逻辑,分析每一次路径转向的内外因素,为学界的中国当代史研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

  • 标签: 社会主义路径选择 新民主主义 苏联模式 改革开放
  • 简介:20世纪是人类理论的高峰。各种思潮、各种主义都有一批信徒和追随者,打着他们所信奉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场评选最优社会制度的“模特大赛”,供人类在较长时段内,听其言,观其行,通过理性的比较作出判断和选择。

  • 标签: 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 民主 模特大赛 社会制度 追随者
  • 简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逝世前一年,朱·卡内帕来信请他选一段话做《新纪元》周刊创刊号的题词,以表达“社会主义新纪元”区别于旧社会的“基本思想”。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发展 《共产党宣言》 价值 资产阶级 阶级对立
  • 简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否给予恰如其分的记载,直接关系到新编地方志思想性、科学性和著述性的强弱,影响到“资政、教化、存史”功能的高低。续修新志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续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地方志 中国 编纂工作
  • 简介: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左玉河张东苏(1886-1973),字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辛亥革命后便积极活跃于民国政治舞台并提出"贤人政治"主张,五四时期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并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与张君励创建国家社会...

  • 标签: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张东荪 资本主义 中国历史 自由主义
  • 简介: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 标签: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失败 苏联历史 1950年 学习 俄罗斯
  • 简介:<正>社会主义既是当今世界最新、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从马克思、恩格斯就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列宁又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但是,由于前人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且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条件不同,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固定条框生搬硬套。各国无产阶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本国革命与建设时,都必须有也必然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认识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十年,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四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

  • 标签: 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人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简介:发展研究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诉求密切相关。1500年以来,发达国家占尽了先发的优势并获取了全球化的绝大部分红利。后发国家如何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为这样一种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可能,也使得发展理论本身更加丰富多彩。只有在多元化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导的世界才有可能,而占全球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才可能真正分享到世界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实践对发展理论以及世界发展本身最大的贡献。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发展理论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年初又出台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至此,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从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下发,我们可以明显体察到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中央对当前农民问题的关注,这些文件的下发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临夏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州农业人口171.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6%,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州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面临的机遇,就如何进行临夏州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前景献计献策。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 临夏州 “一号文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三农”问题
  • 简介: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和谐至关重要。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和谐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少数民族聚居区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民族自治地方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取向: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命题,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体探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整体思考;二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反思。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逻辑问题 论略 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发展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与环境.并已经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民族关系的必要性.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民族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 中国 国民 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