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包拯监察理论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他近一半的宦涯由纠弹监察、振举纲...

  • 标签: 理论和实践 监察工作 监察官 天人相与 监察思想 统治者
  • 简介:杨笃是清代山西著名的方志学家,以《西宁县志》为发轫,开启了其一生修志的征程。杨笃先后编修省、府、州、县志13部,创造出我国历史上个人修志种数最多的纪录。在其丰富的修志实践的基础上,主张在继承旧志书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见解,强调“志即史”,在《山西通志》编纂中首创方志六门体例,使用小序,实事求是治志,精于考据。重视金石,科学述地理,重视绘图,采用小引,注重列表,艺文入志。

  • 标签: 杨笃 修志
  • 简介: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抗日民主政权,则又成为这整体中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刘少奇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又有着成功的革命实践,从而正确指导与有力地推动了华北抗战局面的开创形成。

  • 标签: 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 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 革命实践
  • 简介:对于中国边疆学的建立与发展来说,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都是无法一步跨过去的.既有的对拉铁摩的研究,或囿于各自理路,或碍于翻译问题,在其核心思想的把握上,都有某种难通的困境.笔者查对他的相关英文原著,集中解读其以“内边疆”(InnerFrontier)、“外边疆”(outerFrontier)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边疆概念体系,一探其打通古今、实现中西概念对接的堂奥.笔者体会,他的上述研究框架可以用“双边疆”(doublefrontiers)范式来命名.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预见性,但也并不是没有僵化的地方,表现就是困于“蒙古”不“属于”“中国”的成见,完全漠视了喀尔喀蒙古对于清朝经略西北而言的“过渡地带”的地位,只是把它作为“外边疆”.拉铁摩尔的“双边疆”范式可以改造成为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基本认识框架.

  • 标签: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且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经验总结,政治建设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启党的政治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政治建设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 简介:雷沛鸿(1888—1967),广西南宁市人,著名的中国现代教育家。早年留学英、美、德等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四度出任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曾任广西大学校长、广西教育研究所所长。五次出国考察教育。先后创办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西江学院,致力于建构“民族教育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

  • 标签: 中国同盟会 教育家 国民 出国考察 留学 广西大学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根据古籍注释研究的现状,目前应重点加强立足于未来机器整理古籍层面上的注释理论研究及其可操作程序的研制工作,从注释的理据、作法的原则、使用的方法、注释批评的标准、注释术语的规范等方面入手,建设古籍注释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模式,以利于国家古籍整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 标签: 古籍注释学 理论模式 建设 意义
  • 简介: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内容丰富,从经世致用的史学批评目的论,到注重史义,到区分文史关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史学批评体系。他还提出史学编纂的基本要义原则,强调史学家修养正确开展史学批评的方法,在300年前,能有这样的关于史学批评的完善意见,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是中国史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成就和高峰。回顾反思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当下史学理论史学批评的研究是有启示借鉴意义的。

  • 标签: 章学诚史学批评 《文史通义》 史义 史德
  • 简介:第一,怎样看待民俗史的价值意义呢?很多同仁在报告中也经常提到,钟老也总是强调民俗的价值。民俗的现代价值在中国的学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其中大多是负面的评价。那么,要充分认识民俗的当代价值,民俗学的工作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中国的民俗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学人拿来做当下的社会调查研究,但当下的调查在中国现代有个缺陷,

  • 标签: 现代价值 民俗史 社会调查研究 政治生活 社会生活 当代价值
  • 简介:公园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代汲取城市发展思想精华与国内外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公园城市把城市的定义从早期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升华到命运共同体,因而具有公共品属性、生态属性空间属性的三重内涵。公园城市以生态价值为核心,兼顾生态、功能和美学三大标准,实现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四生共融”。

  • 标签: 公园城市 命运共同体 生态价值 四生共融
  • 简介:一座城市就如一个人一样,有自身的形象与内涵,城市场景和气质就是对其形象内涵的一种学术性表达。城市本身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成败。然而,在当下中国城镇化推进中,城市个『生与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普遍,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借鉴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成果“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以便规避和解决中国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场景理论认为,生活文化设施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场景,场景中不仅蕴舍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价值特征。这种文化与价值特征正是城市气质构建的依据。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GDP、市政配套、生态条件以及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而且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精髓,也是城市气质形成的基础。

  • 标签: 城镇化 理论前沿 城市气质
  • 简介:本文对科技地区布局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科技地区布局的相关因素,基本原则、集中与分散进行了系统探讨;总结了我国科技活动地域分布的特点;并针对我国科技地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的战略原则调整的主要方向.

  • 标签: 科技地区布局
  • 简介:我今天想要讨论的主题是口述史学。我是《口述史评论》的编辑,它在美国是口述史学领域的主要刊物。当我写《中国的难题》(TheChinesePuzzle)这篇文章时我认为:在中国,口述史就像'中国的难题'一样,难以寻找到所有的部分。我曾经对有组织的口述史学运动做过一定的考察。中国的口述史学强调几个主题如:领导者、妇女史、地方城市史。这些题目是口述史学最先开始应用的地方。

  • 标签: 口述史 史性质 性质意义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现代化运动,要求对现代性,包括对一些重要的我们信以为标准经典的观念、制度做深入的反思。现代性在很多领域中被仅仅理解为物质生存状况的转变,而精神方向价值涵义问题被严重忽略。全球化有很多成就,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威胁更近,贫富差距更大,环境破坏更严重,公共治理则基本上成为空话,伴随着的却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全球化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在反思的视野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民主制度都被过度绝对化了,因而虚拟欲望消费主义膨胀,财富在很多情况下被看作一切的动力唯一价值,从而使文化精神价值被瓦解。对经济活动的理解要有足够的人文情怀,要注重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资源,可以成为正在成长的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帮助人们从市场主宰经济的困境中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化 全球化 市场经济 价值 文化
  • 简介:自改革开放学科重建2后,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傲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科领军人物郝苏民教授任教60年暨80华诞2际,很高兴我们有“年轻的”“80后”教授郝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建设这些学科。刚才几位教授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杨圣敏教授开启了对于学科建设的系统讨论,朝戈金、敖其两位教授有更为个人化的感受,周大鸣教授对应用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强调,王铭铭教授在学科发展方面也讲得很系统。我要讲的其实也是老生常谈。

  • 标签: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 理论性 学科重建 实践 “80后”
  • 简介:目前,续修地方志工作已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并有少量县(市)级续修志书出版面世。认真总结上届修志经验及其教训,深入研究探索续修志书理论,对于丰富完善修志理论,指导续修志工作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地方志 编纂工作 修志理论 工作实践 创新
  • 简介:近年来封建名实之争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其中反映了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封建坚持论者认为“秦以后封建论”已成定论,“封建”概念约定俗成,质疑封建论就会动摇中国革命纲领唯物史观的基石;以此为由提出封建论不容否定。实际上封建名实问题在中外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否定质疑的观点也越来越普遍。“封建”的约定俗成未经学术的考察,是不合理的概念演变,由此形成概念混乱。对此循名责实是必须的。“秦以后是封建社会”并非出自封建坚持论者所说的马克思的原论,也缺乏史实根据。坚持论者从理论出发,主观、随意地认定中国秦以后是封建社会,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也背离了历史学求真的目的。重新审视“封建”问题,可以廓清历史学的目的方法、历史学的对象、政治与学术、求同与求异、继承与创新等重要史学理论问题。

  • 标签: 封建 名实之争 坚持论 否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