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1958年5月,金积县政府批准了在中滩乡中庄高级合作社3队建设小水电站的报告和设计图纸,投资10万元,以结束该地区点油灯的历史。小水电站开始施工时,由乡党委书记李兴德负责。同年9月转为人民公社时,该工程由姚万义、蔡金两人负责施工,并聘请自治区水利厅的陈学家、县水利局的朱宗年两人为技术指导。

  • 标签: 小水电站 人民公社 高级合作社 乡党委书记 设计图纸 县政府
  • 简介:《孔子家语》的辨伪肇端于王学与郑学的一场论争。此文由《圣证论》马国翰辑本入手,对“郑王之争”的具体情况及双方策略有所考察,进而认为马昭谓“《家语》王肃所增加”只是在无法以常规方式反击经学质难时的无奈选择。清代学者因推崇郑玄而希望回应王肃的质难。《圣证论》的亡佚使得从经学上进行回应变得难以完成,而效马昭之故智,考证“《家语》王肃伪作”成为了可行的办法。分析可知,清人的疏证乃是由证明《家语》伪作,进而否定其内容记载的真实性。期间,他们的判断标准和思维方式又往往来自经学。因此,疏证的最终目的是要证明传世《家语》不具备充当经学证据的资格。这是一种经学研究,绝非客观的文献辨伪。

  • 标签: 《孔子家语》 王肃 郑王之争 清代 辨伪
  • 简介:20世纪初,孙中山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孙中山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满怀信心地表达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可能比西方更快的强烈信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建设政治修明,民主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奋斗,期望

  • 标签: 三峡水电 孙中山首倡 开发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