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初,俗语受到学者重视,黄侃得时代风气之先,留心于此。他选录了《蕲春语》,将现代俗语与《集韵》所载中古汉语相印证,评点清代翟灏《通俗编》。但他反对用白话俗语来创作文学作品,不过重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俗语材料,训释《文选》中任防《奏弹刘整》的俗语词,对宋词中的俗语进行研究,拟撰《唐宋元文辞常语类考》。他的俗语研究具有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意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黄侃 俗语 民俗学
  • 简介: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和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和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 标签: 民间宗教市场 宗教产品 佛纸 宗教消费
  • 简介:作为网络社会中的新叙事文本,IT笑话是在信息技术引入中国、技术群体逐渐崛起、专业知识术语开始出现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民间叙事体裁。IT职业群体以内部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框架重新解释日常生活实践,进而把对信息技术本身、人、自然以及世界的思考和认识传达给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部群体,对于这一知识的讲述和阅读就是IT笑话的生产过程。IT笑话重返了技术与民俗的关系这一主题,技术与民俗并不是一组相对立的范畴:技术并没有终结民俗,相反技术却进入到民俗的叙事结构中。网络社会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叠加,一并成为民俗传承的空间,民俗因技术而获得了历史的连续性。

  • 标签: IT笑话 新民间叙事 网络社会 IT职业群体
  • 简介: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日运动是事关民族存亡的一场最伟大的斗争。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的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加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贡献,彪炳史册。本文则将藏于民间,史书不记的七份有关抗日的档案,加以记录评价,从一个侧面将青海民众抗日的壮举,呈现给读者。

  • 标签: 抗日运动 马秉忠 全民抗战 上下五千年 记录评价 文则
  • 简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体系复杂而特殊,在各民族不断发展的同时,民间信仰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存在并演变的。本文以对一个多民族杂居村落的民间信仰研究,试图解释不同民族间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是如何以一种多元共生,杂糅互补的新形态存在。

  • 标签: 多民族杂居 民间信仰 多元共生 杂糅互补
  • 简介:我国学者对民间故事的语言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在对讲故事的结构要素、互动序列和话语性质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入雅各布森、萨克斯、巴赫金的语言理论,关注多种实际语境、不回避局内人视角的研究视点。从调查时间的角度,可以将对故事讲述活动的田野调查分为三种作业法,录音的文字转写则是田野调查十分重要的一环。

  • 标签: 民间故事讲述 话语互动 田野作业 录音转写
  • 简介:尊敬的郝苏民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中午好!今天我们谈的是四个学科的建设,我认为大概只有西北民族大学,当然,可能也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能够将四个学科捆绑在一起,共同建设。也只有西北民族大学有这个学术实力,能够同时讨论这样四个学科的学科建设问题。我是属于民俗学学科的,民俗学现在的社会地位、学科地位好像比较高,因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叉有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的问题,还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和我们民俗学学科有关。

  • 标签: 文学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西北民族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境遇 民间
  • 简介:裕固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十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裕固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裕固族舞蹈也是整个民族艺术宝库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多民族的有机融合,使得裕固族的舞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样客观性的条件也孕育了裕固族人民热情、勇敢、乐观的个性特征。

  • 标签: 裕固族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 简介: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进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递变时期,鉴于犯罪活动猖獗,传统治安管理制度渐趋瓦解,符合英国历史传统和宪政原则的社会警务模式以组成巡逻队、诉讼协会、职业抓贼者等形式,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填补了“警察真空”。社会警务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它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安全需要,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有序发展,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需求。

  • 标签: 英国 治安问题 社会民间警务
  • 简介:青海作为多民族多族群移居地区,多民族历史记忆常常隐含于民间信仰仪式或相关传说当中。许多民族常常以修建神庙、修撰家谱和祭祀仪式等来强化记忆和社群认同。

  • 标签: 青海 乡村社会 民间信仰 历史记忆
  • 简介:生态人类学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的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古往今来,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羌族民间形成了种种信仰及习俗,其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意识,这种意识跟当今世界人类崇尚的生态理念不乏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 标签: 羌族 小传统 民间信仰 生态意识
  • 简介:由国家管理知识包括民间文艺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与民间文艺积极互动是一种新建设。它在20世纪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出现,酿成影响重大的社会运动。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时期,党指导下的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党与人民共同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党建理论话语与民间文艺话语的平行关系,形成党性民间文艺思想,体现了党领导民间文艺与封建正统文化管理的本质区别。新中国初期学苏联,延安党性文艺思想转为执政党时期的党性文艺理论,也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条件,两者统筹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党内外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新的思想财富,明确民族的、自主的文化建设方向,当然这不是排外,而是平等交流,共同繁荣。在目前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潮流中,总结这批思想财富,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 标签: 党性民间文艺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学苏联 文化建设 周巍峙 钟敬文
  • 简介: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流程的传统深厚的文化遗产。文化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混合的文化,古代和现代,继承人类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过继承民间舞蹈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发生和从未停止过渐进的变化。在渐进的过程,是舞蹈文化有其固定的一部分,并能发挥作用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舞蹈是一种艺术的"残忍"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模仿能力,包括音乐,音乐和其他要求的理解是很严格的,当然,我们不能急于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群体(老人),作为舞蹈家小经过长期的专业,科学的训练,可以做。因此,在教学中的年龄,老人教的生理特点,通过学习舞蹈,音乐,文化气质,修养,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心情舒畅,陶冶情操。

  • 标签: 民间舞 中老年人 教学 新概念 途径
  • 简介:举香祭拜,几乎为汉人宗教信仰的特色。香于汉唐之时由西域与南洋传入中国,逐渐在原有的佛教用香文化之上,发展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香灰与香炉也成为神圣的结晶与器物而受信徒珍惜与膜拜。台湾民间庙宇流行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仪式过程中,庙方或信徒无不向老庙神明进贡高级香材,也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进香仪式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让老庙与新庙得以建立尊卑关系,让民间信仰中的人情伦理与知识技术得以永续传承。

  • 标签: 香火 香灰 香炉 进香
  • 简介:甘青两省民族走廊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处于不同族群文化边界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了信仰共建。这种"族际性"民间信仰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跨族群社会整合、宗教共生等问题提供了资源。民间信仰"族际研究模式"强调在以往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族群间互化互动的分析视角,注重其所处的族群边缘时空局域与文化涵化场域,注重分析民间信仰在族群边界建构与跨越中发挥的作用。

  • 标签: 民间信仰 民族走廊 族际
  • 简介:本文尝试从民间舆论的角度,以清末上海的民间团体——尚贤堂演说会作为个案研究,分析演说会的内容、传播者和传播范围,力图多层面地探讨由传教士、绅商等主导的民间舆论在清末新政中所持的立场和扮演的角色,以期为晚清政治及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参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造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 标签: 清末新政 民间舆论 尚贤堂 李佳白
  • 简介:三山国王文化从隋唐的形成至今,其传播年代甚远,分布区域除了遍及粤东、闽南、台湾,还传入东南亚等地,时空跨度很大。它原是粤东地区具有地方色彩的信仰,但随着粤东移民的传播,此信仰亦逐渐变成地域性的神明,甚至跨越客家、潮汕族群意象的分野,影响极大。作为神明的三山国王信仰,至少在宋代以后就成为证明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的符号。它既是地方的神明,又是王朝士大夫借以教化地方的工具。

  • 标签: 民间信仰 地方志书写 明清 粤东
  • 简介:中国农村社区原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冲击和消解,新的社区文化空间正在经历变革和重构,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受到质疑。但是,在以金华、衢州为中心的浙江中西部农村,民间婺剧活动正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势头,在当地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民间婺剧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如何介入新的社区文化空间的建构。其一,复兴的民间婺剧活动在其具体形态上产生了哪些变化;其二,变革中的农村社区民众对身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持有怎样的文化心态;其三,民间婺剧活动如何在社区空间和人的意识领域实现文化扩展和建构。

  • 标签: 婺剧 复兴 社区 文化空间 重构
  • 简介: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以"在野之礼"的角色对国家政治有所助益,因而能够不断地焕发生机。深描其文化形态与实践运作机制,对于如何在当代国家治理与地方民俗发展之间建立良性的共生互动关系,促进中国礼治传统的合理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间武术 礼治 冀南 梅花拳 文场
  • 简介: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三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

  • 标签: 广州府 乡村救济 士绅 宗族善堂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