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世纪30年代,英国侵略者向我国沿海地区走私鸦片的同时,还和沙俄向新疆偷运鸦片。英国主要是利用印度、克什米尔、巴达克山等处的商人,以“通商”的名义,在商货中夹带鸦片,运往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主要城镇。沙俄则是利用浩罕等地区的商人到伊犁、塔城、喀什等地贸易的机会,夹带鸦片运至各地贩卖,并经过哈密、嘉峪关,贩运到内地各省。1839年底到1840年
简介:一甲胺──剧毒化学药品,将41个生灵带进了地狱,使无数生畜命归黄泉。玩忽职守──生活中的“一甲胺”,将两人推入监狱,价值26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财产化为乌有。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泄毒案。
简介: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患疟疾(发冷、打摆子)的苦头。奇冷、高烧、拔汗、皮黄、身瘦,服食唐拾义的“发冷丸”,药到病除。
简介:去年12月22日,我突然接到丸山升先生女儿的来信:"我母亲于11月28日不幸去世。"我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2009年3月,我曾与内子一起去拜访丸山升先生夫人。由于我事先已把文洁若写的《沉痛追悼丸山升先生》的译文寄给了丸山夫人,所以她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商讨译文。她谈到了丸山先生对"文革"的看法。丸山先生当时就发觉"文革"方向不对头,一些口号完全
简介:在国门打开一条细缝的1875年,也就是民同时期,广州河南(珠江以南区域的谓称)一个木船作坊主家庭里诞生了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巨富,用当今的说法叫做“民族资本家”——梁培基。
简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以后,留置在中国战区(包括大陆、台湾及越南北部地区)的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共有2138353人,其中,日本战俘1255000人,日本侨民784974人,朝鲜人56665人,被日军当局强征的我国台胞(在台湾本土以外)41714人。中国国民政府根据'以
简介:文章通过对相关历史背景的分析,对山上王筑丸都城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辽东公孙氏对高句丽的征伐,仅仅是山上王筑丸都城的一个可能的诱因,且处于次要的地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高句丽新大王至故国川王期间东汉对高句丽的主动进攻,加之内忧情况,使得高句丽统治者意识到必须要筑一座大型的用以防守的城池。
简介:<正>俗语说"吃五谷生百病",但昂贵的医疗费使大多数农民群众望而生畏,"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非常普遍。为有效扼制这种现状,2003年9月,互助县作为青海省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县率先开展此项工作,从此旨在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降低疾病风险、实现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互助县开始实施。试点工作艰难起步"在八十年代就搞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每户筹资2元钱,搞起来的村卫生室只给村医带来了好处,大家看病医药费没有减免,最后集资的钱都没有返还,现在每人每年
简介:清代康乾时期,北京逐渐成为东西洋文化交涉的重要城市之一,朝鲜半岛的燕行使有机会在这襄与西洋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交流。西方的风土人情和科学知识是双方交流的主要内容,吸毒石与清心丸则是双方互赠的有名礼品。吸毒石被当成了西洋医药的代表,清心丸成了朝鲜半岛特产的象徵。这两种药物的传散史,至少牵涉到西洋、朝鲜、中国和日本四地,反映了当时的东亚文化交流中“相互缠绕与交错的”景象。因此,只有在相互为背景的情况下作考察,才能理解近代早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之间的复杂历史。
简介:小序近来考察傅增湘氏所做工作的机会多了起来,同时经眼傅氏藏书里所钤藏书印的机缘也增加了。其藏书印端正而不失潇洒,文雅之气颇为不少,不知为何,每次见到都有被触动心弦的感觉。
简介:公元前123年或前122年罗马保民官曼尼乌斯·阿基利乌斯颁布了《关于搜刮钱财罪的阿基利乌斯法》,是为格拉古立法的一部分。该法律旨在规范搜刮钱财案件的审判程序,对原告、被告、大法官、陪审员以及财务官等人员的行为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并且以骑士取代元老院成员在陪审团中的作用。该法律是研究共和国中后期罗马法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重要原始资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铭文进行适译并注释,旨在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中文文本。
简介:“支那”一词出典于何处?古往今来,中外学者们对其理解不一,以至聚讼纷纭,难成定论。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并亲赴丝路古道,作艰苦的实地勘访,从民族、文物、语言、风俗、地理、交通等多重角度,对“支那”词源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和破译,得出了“‘支那’是古傣语‘铜钱城’的梵语音译”这一科学结论。
新疆禁烟肃毒史话
中国首例特大泄毒案始末
“发冷丸”与唐拾义
悼念丸山升先生夫人
梁培基和他发明的发冷丸
一九四五年“江岛丸”沉没事件
高句丽山上王筑丸都城的原因分析
新农合:老百姓的定心丸
“吸毒石”与“清心丸”——燕行使与传教士的药物交流
傅增湘的遗稿——致松丸东鱼的书信和绝句
罗马《关于搜刮钱财罪的阿基利乌斯法》涉陪审团条款译注
“支那”源于古傣语考——从蜀身毒道诸种因素论梵语cina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