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博物馆自诞生发展至今,虽然仍具有收藏和展示的两大基本功能.但其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倡导与发展,从重视物(藏品)到注重人的转变,博物馆成为一个文化空间,其在语义层面是使知识可以被参观者和专业人员共同使用和创造叫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服务社会方面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进而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简介:车里'是西双版纳古称之一,学界对其名源的认识尚有分歧。'车里'最早见于元代,明清仍被沿用。明清两代编纂的'百夷译语'等材料说明'车里'系他称,而非傣族自称。结合元代蒙古族征讨西南的历史和译音对应关系的分析,'车里'乃元人所赋。元朝蒙古军队征讨'八百媳妇'至此,看到大片碧绿的坝区,因以本族语言t∫h?ln∫k?:nthal('一大片绿色的地方')名之,后省称为t∫h?l。在明清史料中,'车里'仅仅用于当地'车里宣慰司'这一官方称名,并未被西双版纳傣族接受,西双版纳傣语中也无此词。
简介:西西里男孩:马可·波罗令我对神秘东方充满向往我岀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按中国人的时髦说法,是个“50后”。我从小就崇拜马可·波罗。正如几百年前那位熟读《马可·波罗游记》的意大利人——航海家哥伦布一样,他被书中神秘的“东方世界”所吸引,扬帆岀海开始了环球探险之旅,我也十分向往神秘的东方。不过,那时候我只是觉得去中国旅行是有可能的,但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带着一大家子在那里生活,更不要说想到自己日后会有个中文名字“赖世平”,以及担任ICE(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首席代表到中国工作并参与推动“新马可·波罗计划”。
简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保护、利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安全防范,避免文物在教育、参观、展示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避免文物的失窃。结合日常博物馆安全防范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物、展品现状对藏品受到损伤、盗窃时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事前、事中、事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根据当前博物馆安防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探讨博物馆安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路径和措施。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且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政治建设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启党的政治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且积累深厚,然而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研究建构却长期进步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持续陷入多重视角和不同语境的错位糾缠困局之中,其中尤以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之间、本土化语境与国际化潮流之间、理论研究的价值判断与行业生产的现实要求之间三重错位关系最为集中尖锐。相关研究必须回归风景园林概念与事业的本质,重建可以整合多元视角和语境的更大视镜,才能超越诸多错位视角的拘囿,突破现实困局,推进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持续建设和健康絲。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洞见。“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经济理论前提;生态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根本经济理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形态,也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主要理论模式。传统经济学判断具有片面性,政治经济学需要弥补传统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是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学。
简介: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父亲郑森藩是中学教员,曾任过中学校长。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智慧博物馆理论探析
西双版纳古称“车里”名源新考
赖世平:我的新"马可·波罗"梦
博物馆安防体系建设分析与探讨
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论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困局与出路
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与鸟儿一起飞翔——中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郑作新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