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朝的賀正與正旦禮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洪武元年攻克元朝都城大都,完成大一統事業,九月命禮官定正旦朝會儀。首次正旦朝賀始於洪武二年。洪武三年的《大明集禮》確立正旦朝會制度,依據儒家經典與歷朝制度制定,沿襲了中國傳統。洪武二十六年命禮官重定朝賀傳制等儀,包含正旦朝儀,《明會典》朝賀儀即是以此爲基點的。正旦節日前後還有享太廟、祭祀天地於南郊等其他的活動。洪武時期賀正朝會上的外國使臣,主要是高麗、琉球、暹羅三國,表達了對明朝統治與東亞影響力的認同。地方官、土司以及"邊夷"進賀正旦表箋,表達了地方政權對於中央政權統治的認同,體現"大一統文明之治",歌頌並屬於萬方(邦)來(展)賀的禮儀。
简介:西漢成帝、哀帝時期成立的"三公制",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本爲外朝領袖的丞相、御史大夫進入内朝,分擔此前爲大司馬所壟斷的内輔之任;大司馬也擺脱了加官身份,正式參與外朝事務。王莽輔政後期改設"四輔三公制",成哀時期兼任内外的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被外朝化,内朝的輔政之任由新設的四輔(太師、太傅、太保、少傅)共同承擔。新莽王朝建立後設置的"十一公制",是輔政時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從成哀時期到新莽王朝,儘管大司馬一官經歷了從内朝官到外朝官的斷裂,但就在皇帝側近設置複數輔政大臣和士人群體進入内省空間這兩點而言,整體趨勢是連續向前的。然而這一成果並未被東漢的"三公制"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