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

  • 标签: 边界谈判 中苏 冷战时期 边界问题 中国西北 东北地区
  • 简介:德国人和俄国人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人们只需要回顾一下汉萨同盟的城市在东西欧贸易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足够了。从近代早期起,沙皇俄国和德国各个联邦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关系尤其密切的是普鲁士和沙皇宫廷。七年战争期间,当腓特烈大帝还在不遗余力地坚持反对由奥地利人、法国人和俄国人组成的

  • 标签: 德苏 沙皇俄国 中世纪早期 近代早期 汉萨 奥地利人
  • 简介:2000年前后,作为"新冷战史"研究朝着更加深入方向发展的结果,探讨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冷战政治关系的学术潮流兴起。相关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学术生产的关系入手,来探究作为"冷战社会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和国家建设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理论;结合现代化理论"社会工程"的特点和冷战的全球化趋势,研究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第三世界政策工具的现代化理论。这一学术潮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特性,契合了外交史研究国际化和文化转向的趋势,拓展和深化了冷战史研究。

  • 标签: 现代化理论 国际史 学术潮流 外交史 社会工程 雷迅
  • 简介:经济外交是认识和理解冷战历史的重要研究角度。经济外交与对外经济战略、对外经济关系、私人企业对外交往活动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与区别。对外援助是经济外交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国相关解密外交档案的启示作用,一是帮助澄清了经济外交是美国实现冷战目标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二是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计划,是其遏制苏联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经济外交 冷战史 经济援助 经济制裁
  • 简介: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法国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扩大自身的外交影响.与二战结束时的情况相比,冷战后法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战结束时,法国作为殖民大国虽然受到非殖民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但却保留了大部分势力范围.尤其在非洲,法国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确定外交政策目标.与此同时,冷战时期僵持的两极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极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但由于退出了北约的整体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可以自行其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外交政策.

  • 标签: 冷战 法国 外交政策 政策调整 中东政策 北约国家联盟
  • 简介:"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和演进是二战后美国政治变迁和国家构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本文第一部分的学术史考察显示,"国家安全国家"问题本身与美国史、冷战史以及其他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关联,对它的透彻理解需要超越传统外交史的、多因素综合的观点和视野。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埃伯斯塔特报告》在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过程中的作用,以说明国家安全国家的基本内涵和特性;并述及1947年《国家安全法》通过后相关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变动趋势。第三部分意图将国家安全国家置于美国政治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加以认识,通过国家安全理念来探究国家安全国家的历史机理,并说明国家安全理念的综合性特征及其内涵在冷战进程中继续变动和扩充的大体趋势。

  • 标签: 国家安全 外交史 埃伯斯 塔特 对外政策 政治传统
  • 简介:<正>近年来,随着美、苏关系的不断缓和,东西方的冷战已告终结。但是,作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曾出现过的独特的两极对抗形式——冷战及其起源仍然是各国国际关系史学界所关注的课题。我国史学界对冷战起源问题也很有兴趣,但研究面似欠广泛,一般仅局限于探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国战后外交政策转向诸问题。对英、法、苏等与冷战起源直接相关各国的战后外交政策演变,我国史学界迄今涉略颇少,其中对英国与

  • 标签: 工党政府 冷战起源 外交政策 英国经济 战后英国 苏联政府
  • 简介: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冷战时期。日本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台成为美国围堵新中国大陆的重要伙伴,其间,在美国主导下,日台政治、经济关系跌宕起伏,但相对稳定。至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至冷战结束,日台政治、经济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

  • 标签: 日台关系沿革 日台和约 日台贸易
  • 简介:发展与扩张是美国国策的一条主线.'热战'、'冷战'与'冷和'则是美国基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对全球扩张的依序相循的三段路径.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美国却是世界胜局的最大受益者.二次战后初期以来,美国挑起'冷战',以'经济分流'与'民主工程'令苏联解体,使自身处于一超独大的世界之位.在'冷和'条件下,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推进'改造工程',则是其对全球扩张的新目标.三者内生互动的解读,有益于人们的深度战略反思.

  • 标签: 美国全球扩张 热战 冷战 冷和
  • 简介: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欧盟各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积极调整其能源政策,并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主要方向。法国作为欧盟的主要大国之一,在新能源政策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并以电力政策为代表,法国政府不断依据国内外形势的要求调整其能源结构,表现出法律规范性和明确的目标性两大特点,并在国内和欧盟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法国 新能源政策 欧盟能源政策
  • 简介: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马来西亚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包括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改变,以及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等。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谋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小国外交的智慧。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对美政策 外交智慧
  • 简介: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研究冷战史的热潮.对于冷战的政治、军事层面,有关的研究论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与它们同等重要的经济层面则长期为学者们所忽视,缺乏一种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喜的是,崔丕教授的新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以巴统、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全史为索对冷战年代美国的经济遏制政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为国内该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标签: 冷战 委员会 开创 遏制政策 层面 新视角
  • 简介:冷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权,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但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令美国政府不得不从1949年初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其着重点在于尽力离间中苏.阻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这一努力失败后,美国立即调整其亚太战略布局,一方面遏制中苏、限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扶植日本、保护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在远东建立新的同盟关系。在远东地区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中苏结盟这一问题不仅左右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成为美国开始其亚洲冷战战略时的基本战略考量。

  • 标签: 冷战格局 中国内战 对日和约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同盟
  • 简介:本文力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论证、分析冷战时期即社会主义阵营时期苏联东欧关系的历史演变。本文认为,苏东既有相同或相近(斯拉夫文化、基督教一东正教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有很多不同的(基督教世界内部、斯拉夫文化内部的东西之分)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传统,构成了苏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因素。

  • 标签: 苏联东欧 文化类型 基督教世界 罗斯人 社会主义阵营 沙皇俄国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前来中国采访的美国记者至少有一百八十四人,除两人是纯粹的自由撰稿人外,其他都是各大报社和通讯社的派驻或签约记者。他们大都毕业于美国名校,在中国完成了年轻时代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前均成为世界驰名人物,其中报道中国最负盛名的包括:埃德加·斯诺、白修德、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海伦·福斯特·斯诺、伊罗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欧文·拉铁摩尔、兰德·克里斯托夫、约翰·威廉·鲍威尔、杰克·贝尔登、格兰姆·贝克等。

  • 标签: “中国通” 美国记者 阴影 冷战 20世纪 自由撰稿人
  • 简介:<正>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组成人员包括香港、中国内地、美国和英国等地的优秀学者。中心的宗旨是吸引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学者到香港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和搜集研究资料,发展与中国内地、亚洲、美国和欧洲的学术机构的学术友好关系,成功搭建了东西方之间国际研究、美国研究和欧洲研究的桥梁。从建立至今,中心不断向世界各地的学者(尤其是内地学者)发放奖学金,为他们提供在港大访学并

  • 标签: 研究中心 欧洲研究 学术机构 VIETNAM 学术研究 SOUTHEAST
  • 简介:印度支那地区(越、老、柬三国)是美国冷战时期遏制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美国政府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半月牙遏制线包括朝鲜半岛38°线、台湾海峡、印度支那17°线.冷战期间,在这条遏制线上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两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三次危机(1955年台海危机、1958年台海危机、1961-1962年老挝危机).肯尼迪政府在处理老挝危机时显示出其灵活的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质仍是其前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的"中立是不道德"原则的变种,其根本目标仍在与东、西方冷战中掘取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的亲近或支持.老挝危机的政治解决对越南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干涉的重大升级,从而使美国政府在越南越陷越深.

  • 标签: 肯尼迪 老挝危机 中立主义 遏制
  • 简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自己走上三尺讲台已经22个春秋了。22年里,我以教材、作业为伴,以学生、家长为友;22年里,我每天都在做着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虽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却时时感受温馨;虽没有鲜花和掌声,却处处留下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足迹。刚刚送走毕业班,我又踏入了一年级的教室。面前的28个孩子,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他们的脸上,有欣喜,有紧张,有好奇。6岁的孩子就要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面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分离焦虑,我觉得

  • 标签: 读懂孩子
  • 简介:上帝说/我的手里拿着金制的圆规/画出所有的造物/和这个寰宇/一只脚放在中心/另一只旋转/向那广阔深沉的混沌中画去/周边就那么遥远/世界就那么宽阔/这就是你们的疆域/这就是你们的大地。——《失乐园》弥尔顿我们都是上帝之城的孩子。幸福一直都在我身边“我在哪里?说出世界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是谁哄骗我到所有这些事情中去,并且只留下我站在这里?……为什么我对此没有任何疑

  • 标签: 上帝之城 思想 母亲 生命 世界 幸福
  • 简介:本文分析、思考冷战后越南、朝鲜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在充分认识本国国情,在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不同程度地对各自的国家体制、理论、政策等进行了调整、改革和完善。其改革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对中国现今探索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借鉴与思考。

  • 标签: 胡志明思想 主体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