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第一次读到周文的文字在10多年前,那是他1942年6月在延安批判王实味的两篇文章,一篇叫《从鲁迅的杂文谈到实味》,一篇叫《鲁迅先生的党性》。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批评王实味“假借鲁迅先生的旗号,拿出貌似鲁迅先生的杂文”,

  • 标签: 周文 文学史 遗忘 王实味 鲁迅 文章
  • 简介:当代法国文坛,流派繁多,文论迭出:精神分析、新批评、语义学派、结构主义批评等。这些文论或着重心理分析,或封闭在作品的“本文”中,不一而足。然而近来,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法国评论界对文学和社会、文学家与历史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发现,甚至本来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及这个问题。本期选登了一些论文,以期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 标签: 发生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社会集团 文学作品 精神分析学 文学社会学
  • 简介: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名称的文学,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重写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经典
  • 简介: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全”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挚虞 文章 流别 文章志
  • 简介:写作某一艺术样式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具有断代性质的专门论著,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集合若干种这方面的探讨,将有助对这一阶段的若干学科、多种艺术样式,在中国的流传、发展,有切实的理解,勾勒出整体的面貌.

  • 标签: 作读 史开创 地域戏
  • 简介: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荣苏赫、赵永铣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七·五”、“八·五”重点项目《蒙古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丛书”之一,共4卷5编51章201节185万6千字)一书,历经20位专家学者的十余年辛勤笔耕,终于在新世纪第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隆重诞生。这是整个蒙古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蒙古学界的一件大喜事。2001年4月6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自治区政府礼堂赤峰厅联合组织召开了《蒙古族文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蒙古族文学》主编之一赵永铣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该书的编写情况和四卷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学术价值、意义和反响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布

  • 标签: 《蒙古族文学史》 民间文学 出版座谈会 本民族语言文字 首发式 汉文创作
  • 简介: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著述中浮现着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民间文化。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现代功能进行阐发与张扬,利用民间歌谣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1899年,梁启超提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 标签: 中国 近现代文学史 客家诗人 民间文化 诗歌创作 黄遵宪
  • 简介:第一期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王震)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瞿林东)漫话各级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朱仲玉)把喀喇汗王朝写进中国通史(魏良强)中国古代史学分期间题(陈其泰)王国维唐尺研究综论(吴泽)一一王国维在古器物和古史研究上成就总结之一宋官修国史考(葛兆光)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校补(吴怀祺)何干之的革命一生和史学思想(刘炼)方壮酞传略(岳华)评童书业著《春秋左传研究》(赵光贤)《泉州伊斯兰石刻》序(白寿彝)第二期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李侃)从教学和研究看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王桧林)古代史官与典籍的形成及其作用(斯维至)传体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周春元)读《通》札记(瞿林

  • 标签: 总目 新史学思潮 白寿彝 司马迁 文学史研究 初考
  • 简介:所有的历史对于亲历者而言都必然拥有怀旧的可能,怀旧不是缘于自恋,不是缘于矫情,它是针对自我生命体验的一种积极关怀,是超越于自恋之上的有关时代命运感的亲切体认,是对人生价值毫无挑剔的一次慷慨感恩.而自恋则无关乎历史,无关乎时代,因为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始终只是一个空间性的存在,他们从不理会时间,幻觉是其固有的生存方式,真实因此永远难以闯入他们的视域.

  • 标签: “十七年” 文学史写作 怀旧 历史进化论 小说 自我中心主义
  • 简介:在新文学上,林庚先生的新诗创作和理论探讨都具有重要地位;对古典文学研究,林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诗人的心灵,感觉、触摸、把握,在楚辞、唐诗、古典小说及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诸领域,都有深刻、独到、新鲜的见解。1998年到1999年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呜先生就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请教林先生,这是其中一次访谈的记录。我们特别邀请张鸣先生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同时祝贺林庚先生九十华诞。

  • 标签: 林庚 古典文学研究 诗人 文学史研究 新诗创作 新文学史
  • 简介:无论是以白话诗派为代表的白话诗,还是承接唐宋白话小说传统的明清小说,又或是价值突出的白话文论、精彩纷呈的白话词曲文、明清两代的白话文革命,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白话文学资源。然而,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斗争和掌控的历史,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发展便清楚地体现着文言与现代白话双重话语霸权的压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样态,在文学中的地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若从话语斗争的维度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白话文学,不仅能够还原文学的真实状况、为中国古代白话文学正名,还可以对残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做出相应的反思,完善我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标签: 白话文学 话语霸权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
  • 简介:<正>一、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自觉追求意识:“识”就一个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看,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稿》,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就个人的学术道路来看,我以为先生的《中古文学论》一书,更能够代表他的水平和功力。《中古文学论》不仅在一个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于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实践,在近代学术史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我在这里无意判断这两本书的价值,我只想围绕《中古文学论》,探讨一下王瑶先生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思考和实践现代的科学的实证精神和方法的一些努力,并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现实的启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中古文学 朱自清 研究方法论 王瑶 闻一多
  • 简介:汪曾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料到会有两个笔墨官司与他相关——一个是在世时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一个是去世后的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帝》。这两个官司有本质上的区别。前一个是真官司,后一个是笔者借用而已。前一个官司涉及到署名权与稿酬等问题,更由于媒体的介入而在社会上风风雨雨、沸沸扬扬,所幸的是,虽经周折但终究达成一致意见。

  • 标签: 汪曾祺 长篇历史小说 现代京剧 《沙家浜》 王安忆 汪先生
  • 简介: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 标签: 两汉文学 历史变迁 变迁文学史
  • 简介:<正>1988年7月台湾出版孟·伊德木札布著《蒙古文学话(13世纪——15世纪)》一书,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发行,列台湾一百五十九种“中华文化丛书”之一种。全书约二十五万字,是我国台湾地方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研究蒙古族文学的专著。该书“前言”写道:“世界各国的学者们,自18世纪开

  • 标签: 蒙古文学 中华文化 蒙古族文学 史话 台湾出版 出版发行
  • 简介:唐传奇是中国文学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类型,融合了多种文体之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体裁,在古典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演进和贡献,阐述唐传奇对于后世文学创造的影响,为唐传奇研究尽一丝微薄之力。

  • 标签: 唐传奇 古典文学 演进与贡献
  • 简介:一位远非沿海地区的学者,不畏收集资料的困难,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港台文学。先是有近70万言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问世;在香港回归之前,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8万字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古远清教授这册香港文学首部...

  • 标签: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史 文学史 内地与香港 香港文学批评 内地学者
  • 简介:刘锡诚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本书作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滥觞期定在了20世纪初,并从流派的视角来整合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对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民族社会学派、民俗学派、俗文学派、延安学派等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作了独到的论述。作者还把百年民间文学学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者主张应该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研究民间文学,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 标签: 民间文学 学术史 中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派 学术主张
  • 简介:近年来,以区域史研究为视角,探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聚合和关联,进而考察“整体中国”在不同地域的存在和演进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理念.当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梳理“京津冀”区域在历史发展中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6年11月4?5日,由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古都学会主办的“区域?城市?社会——第二届城市历史比较论坛”在北京召开.

  • 标签: 社会科学院 区域史研究 历史比较 城市史 论坛 综述
  • 简介: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名著,它在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史学批评开辟了道路。在《通·补注》篇中,刘知几总结了唐朝以前史注的主要成就,划分了注的种类。他褒扬训解式注而贬低补阙式注,鄙弃自注。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代史学家许多争议,开创了注研究的议题,客观上推动了注批评的发展。

  • 标签: 刘知几 史通补注 裴松之 三国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