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殷海光的一生经历了从坚定地坚持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到转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相关研究应该以殷海光为中心,着重从其个性、道德情感、逻辑学家身份、病中文献资料以及林毓生、陈鼓应等人物进行考察。在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中,殷海光安身立命的中国传统和东方情调的赤子心灵是根本,逻辑经验论等西方文化的不尽人意既是刺激因素也是技术条件,其他人和事只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为问题讨论殷海光的思想转变,其实是沿袭"非西即中"或"中西融合"的俗套。殷海光思想的转变并不存在离开和"回归"的问题;也不能被意会为"回归",因为它无法"回归"为价值倾向;也不能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从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非传统主义者。否定"回归"的观点,可以摆脱中西文化关系的俗套,跳出线性思想的格局。
简介: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旅游流网络,从整体和节点两个维度测量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成因。研究发现:福建省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网络整体较松散;网络呈显著的核心-边缘效应,各节点城市旅游发展不均衡,形成以厦门为核心,福州、武夷山为次核心,三明等为边缘的网络结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为福建省重要旅游客源城市。基于此,研究认为:福建省旅游发展应重视提高边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及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应完善省内交通网络,优化弱区位的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交通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打造福建省旅游整体营销方案形成旅游城市圈,以核心旅游城市带动边缘城市发展。
简介:从昌邑王到被迎立为皇帝再到废黜为海昏侯,刘贺本人在西汉政治史上或许无足轻重,但元平元年围绕着他发生的帝位废立过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皇权更迭模式及其正当性论证方面的影响不宜低估。皇朝内部的权力传承或“内继”之正当性,取决于三项条件:大宗嫡系的继体血统,敬天崇祖的守文之德和反映在符瑞灾异中的天意验证。霍光集团因政治利益的考量自下而上废黜刘贺,其正当性因刘贺本人的德行缺陷、灾异征兆而赢得较广泛的认可。废黜过程中的暗涌微澜也未对西汉皇朝的统治正当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与宣帝和霍光应付废立危机得当不无关系。西汉以后历代皇朝的顶层政治实践中,普遍视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为皇权更迭的新典范。其“废昏立明”范式不仅为董卓、司马昭、桓温等政治野心家提供了抉天子以令天下的“正当”借口,也成为集权帝制时代防止社会政治极端恶化的制动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持其统治的价值合理性和较广泛的认受性。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学在批判王学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光地作为清初朱子学融摄王学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学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光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学融摄王学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简介: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质量下降,还有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自然环境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斑块、不同景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等问题,生态网络结构中的绿道建设与网络结构建设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和构建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研究济南市的绿地分布和绿道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绿道网络体系构建。得到济南市主要交通道路和绿地等之间形成七纵八横的网络结构,济南市绿地网络的结构层次经过不断完善向着区域性、城市性和场所性绿道多方位发展。这种绿道网络结构的构建为济南市高密度的城市建设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尤其是对当前环境的维护和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研究绿地网络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