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日本人开始注意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虽然蒙古史作为中国边区史的一部分早已为研究中国史的日本人所知,但蒙古或蒙古人作为与农业地域的日本和中国本部全然不同的游牧一骑马民族之邦,引起日本人的特殊注意,那仅仅是从上世纪末,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从日俄战争(1904-1905)时开始的。

  • 标签: 蒙古史研究 日本人 简史 中国史 蒙古地区 蒙古民族
  • 简介:关于台湾史研究方面,除了正常的不同见解外,更多了一层"台独"意识的干扰。因此,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一台湾"历史时期"从什么年代开始?任何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都可以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部分。台湾历史同样如此。日据时期,连横编著《台湾通史》,起自隋代,终于台湾各族人民反"割台"斗争。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撰的《台湾史》,起自史前,终于台湾光复后的各项事业。

  • 标签: 台湾史 20世纪70年代 台湾历史 《台湾通史》 史前时期 日据时期
  • 简介:李学勤等先生对清华简《楚居》中古传说的专论,认定洲水就是均水。那么,“逆上洲水”后所出现的地名,如方山、京宗、夷屯也应都在均水流域。如此则不能解释季连家族迁徒路线的合理性。本文认为,洲水即丹江,这样,还可在古文献和考古发掘上找到支撑。

  • 标签: 清华简 战国 楚居 古史传说
  • 简介:本文分析了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及相关文章中的史料观,结合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再思了傅斯年的古史重建,兼及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 标签: 傅斯年 史料观 古史重建
  • 简介:两岸史学界都有一部分学者正在从事台湾史研究,由于两岸社会制度的不同,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的史观,那是必然的,不足为奇。由于史观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各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对方的观点则有问题。这样,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只能各说各话,无法产生交集,很难取得共识。因此,要推动台湾史研究和交流,就必须对双方的史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分歧的所在及其原因,找到关键问题,进而展开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分歧、取得共识的途径,推进台湾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台湾史 史观 两岸交流 社会制度 史学界 分歧
  • 简介:在国家撰修大清史的引领带动下,2012年的清史研究延续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气象,不仅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课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在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城市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渐趋成熟。

  • 标签: 清史研究 争议性 城市史 文化史 环境史
  • 简介: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彩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史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史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史”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史,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宪政主义 群体人物研究 庇护关系 新宪政史
  • 简介:台湾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研究也发达过人,但是,作为海岛地域的台湾,又确实长久未能进入中国历史学者的研究视域,而只能是中国历史研究浩荡主流中非常不起眼的旁支。在海峡两岸,对于台湾历史的严肃学术研究,基本上都是1980年代以后方才开始。当然,这是由于政治的、文化的、学术的许多复杂原因所造成,非可苛求于前人。然而,这又不能不认为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缺憾与不足。须知,台湾虽然是地域不大的岛屿,然其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之后.

  • 标签: 台湾史 中国历史研究 维度 学术研究 历史学者 海峡两岸
  • 简介:明代家庭史作为中国家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颇具意义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明代家庭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本文试对近三十年来明代家庭史的研究成果从家庭结构与规模、婚姻与家庭关系、家庭经济、家庭生活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明代家庭史研究的特色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标签: 明代家庭史 近三十年 评述
  • 简介:关于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学界多强调其所厘清的"民族学"之学科内容,而甚少探讨蔡氏所阐述的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蔡元培的民族学观影响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的学术规划,中研院民族学者凌纯声的研究中的古史辨视角与文化实践内容即具体呈现蔡氏眼中的民族学之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既能为我们综合理解民国民族学提出另一个思路,也为我们整体地看待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的参照。

  • 标签: 蔡元培 民族学 古史辨 文化实践
  • 简介: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新趋向。一是打通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并开始触及新中国以后的基督教史。二是从世界史视野来看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三是开始研究基督教附属事业之外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明等核心问题。四是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结合带来新的突破。但这一领域也面临着如社会认同度不够、利用西语文献不足、缺乏理论探讨、宗教文化知识薄弱及学术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基督教研究 新趋向 碎片化 学术国际化
  • 简介:民国时期古史辨运动与域外汉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学术关联。古史研究者早年多受过新式西洋史教育,或在欧美大学接受学术训练,不同程度受过近代史学观念的洗礼,与旧式学者文人不同,信仰“三皇五帝”者自然越来越少。国内古史研究是国际汉学界有关中国古史研究学术链条上的一环,欧洲、日本、中国学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中国学者已注意到理雅格、沙畹、夏德、马伯乐、白鸟库吉、内藤湖南诸氏的疑古论。夏德《中国古代史》对胡适、顾颉刚均有所影响,对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有推波助澜之功。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在民国史坛颇有流传,顾颉刚对其人其事亦有所知,然顾氏疑古论与白鸟之间并不存在学缘关系。有论者认为顾氏疑古思想乃“剽窃”日人陈说,此一指控系牵强附会,并无实证。

  • 标签: 汉学 疑古 夏德 顾颉刚 白鸟库吉
  • 简介:要深入开展台湾历史研究,加强与台湾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吸取和借鉴台湾学界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台湾的史学传统,早先的学者传承于祖国大陆,可谓一脉相承。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于台湾史学界的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台湾的历史学界有了比较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一支学术素养相当扎实的研究队伍。

  • 标签: 学术素养 台湾史 两岸 历史研究 研究成果 史学传统
  • 简介:序言经过清朝近300年的分割统治,蒙古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曾因频繁的移动而有着与蒙古社会的各部族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接触可能性的开放式的蒙古社会,却被封闭在以旗为单位的有限的空间内,以至于变成了一个内向而封闭的社会。加之,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内地贫穷汉人农民的大量流入。

  • 标签: 社会史研究 蒙古社会 可能性 结构变动 近现代 19世纪中叶
  • 简介:美国匹兹堡大学许倬云教授所著《台湾四百年》,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连同他过去所著的《从历史看时代转移》(2000年)和《万古江河》(2005年)中有关台湾史的部分,可以看出他对台湾史有独到的见解,也可以说,他对台湾史研究有自己的史观。他说:"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前言)。我姑且把这种史观称为"兼顾史观"。本文重点探讨"兼顾史观"的特色,说明它对台湾史研究的启示,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商榷。

  • 标签: 台湾史 史观 浙江人民出版社 匹兹堡大学 问题提出 台湾人
  • 简介:本文探讨了刊登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的《美国学界蒙元史研究模式及文献举隅》一文的若干纰漏。海内外史学界研究蒙元史的切入角度有三:中国史角度,蒙古史与蒙古帝国史角度,中西交通史角度。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在蒙元史文献的翻译和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国学者李思纯、韩儒林、陈得芝、李治安和王晓欣等人都阐述了蒙元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蒙元史 成果 方法
  • 简介:2012年11月16~1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罗伯特·史密斯国际杰斐逊研究中心(TheRobertH.SmithInternationalCenterforJeffersonStudiesatMonticello)共同发起召开了一次美国史研讨会,有三十余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的主题是"杰斐逊时代的民主、共和与国家构建",与会学者围绕"杰斐逊与民主问题"、"杰斐逊时代的共和主义"、"杰斐逊与早期美国的国族/国家构建"三个专题展开讨论。专题讨论结束后,会议主办方特意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采用对话的方式,交流关于美国史学近期动向的信息和看法。第一场对话的重点是"美国早期史研究的新趋向",由斯坦福大学杰克·雷科夫教授主持;第二场对话的主题是"21世纪的美国史学",由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参与者全部采用英语发言。以下文字系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和翻译,为了尽可能保持对话的原貌,整理者采取原话实录的方式,遇有录音不清晰的地方则用省略号标出;听众的反应也以括注的方式说明。出于篇幅和阅读效果的考虑,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重复和脱离主题的部分,这些地方也相应地加了省略号。括号中的文字系整理者所加,作为补充或说明。由于时间紧迫,仅就个别不清楚或不确切的地方,与具体的发言人做过核对,整个发言并未经本人审阅,其中疏漏和误译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明察。

  • 标签: 美国史研究 美国史学 对话 路径 题材 CENTER
  • 简介:中古时期中原王朝或河西地方政权皆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都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或迟或早经营西域,这既是争正统的需要,也是实际利益的需要.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都采取“恩威并用”的方式经营西域,具体做法是:经济上优惠、政治上拉拢、文化上宽容、军事上镇压.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权大多还在西域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建立郡县,以此作为经营西域的牢固的根据地.而中原政权不稳定,或统治者的认识局限性或错误决策,都影响了西域的稳定与治理.

  • 标签: 中原王朝 西域 治理 经验 教训
  • 简介:本文以2000-2010年《环境史》(EnvironmentalHistory)所刊论文和书评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对近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环境史研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继续拓宽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对过去的研究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涌现着新的环境史研究热点,如海洋环境史、环境正义、少数族群等。此外,综合环境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

  • 标签: 美国 环境史 环境保护 《环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