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清代实录太祖努尔哈赤的实录版本最多,流传下来的有《大太祖皇帝实录》、《大太祖皇帝实录》康熙本和《大太祖皇帝实录》乾隆本、《满洲实录》共计4部。同一皇帝有4种实录,这存流传下来的历朝实录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 标签: 《满洲实录》 出版 满文 努尔哈赤 皇帝 大清
  • 简介:治清史与治以前各断代史不同之点,主要有三:第一,清代距今近,而以前各断代远;近则不怕文献不足而怕材料太多,远则适反是。第二,清代材料多,不特有大量档案文献资料遗留到今,而且第一手原始实物资料(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亦日有新发见。第三,除元史外,从事清史研究的学者也需要具备阅读多种语言文字的能力,越多越好。因为国内少数民族语文,如满、蒙、藏、维、彝、傣、苗、瑶等,均有大量原始资料有待发掘、整理,足资参稽印证;国外如拉丁、法、德、英、日、俄、意、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亦均有不少原著

  • 标签: 清史研究 实物资料 《清实录》 档案文献 语言文字 东华录
  • 简介:<正>一衮代的身世及获罪大归真相太祖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于天命五年(1620)被遣令大归(休回母家),其事散见于官稗野史之中。《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记叙衮代曾辅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全文如下:“继妃,富察氏。归太祖亦在孝慈皇后前。岁癸已,叶赫诸部来侵,上夜驻军,寝甚酣,妃呼上觉曰:‘尔方寸乱耶?惧耶?九国兵来攻,岂酣寝时耶?,’上曰:‘我果惧,安能酣寝?我闻叶赫来侵,以其无期,时以为念。即至,我心安矣。我若负叶赫,天必厌之,安得不惧?

  • 标签: 福晋 太祖 努尔哈赤 大贝 皇太极 天命
  • 简介:受朱棣篡改历史的影响,《明史》、《明太祖实录》所记晋王朱棡事迹存在着讹误、曲笔和疏漏之处。《明史》说朱棡曾经多为不法,甚至有异谋,后来在太子朱标的感化下改过自新,这是接受了《奉天靖难记》、《姜氏秘史》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明太祖实录》借朱元璋之口指责朱棡"出塞不见虏而还"及"筑城劳军",有材料证明这是有意诬蔑。《太祖皇帝钦录》所反映的朱棡形象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是最接近朱棡的真实面目。对朱棡史实的考辨之所以重要,是其反映出官方史书乃由胜利者所撰写,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美化自己,丑化敌方,因而充斥着曲笔与隐讳、篡改与捏造。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古代政治史都应当注意的问题。

  • 标签: 朱棡 朱棣 《太祖皇帝钦录》 《明太祖实录》
  • 简介:实录》中所载土司承袭之事共有858例,涉及所有的土司地区及558家土司,内容丰富。它为我们研究清代土司承袭制度的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清代土司承袭制度在一般情况下是依定制办理的,特殊情况可以请旨另行处理。同时,一些事例还体现了雍正改流以后土司制度的某些变化。

  • 标签: 清实录 土司 承袭 事例 分析
  • 简介:汉高祖刘邦与诸侯功臣共同盟誓,形成所谓“皇帝约”,此盟誓成为封建诸侯及协调汉与诸侯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父死子继”作为“皇帝约”的一项内容,脱胎于汉初家产析分原则,演化成刘邦与诸侯“共天下”的政治保证。其后经过汉文帝、景帝的不断解读,以“父死子继”为核心内容的“皇帝约”被确立为汉代帝位继承的基本法则。所谓“天下者,皇帝之天下也”作为“皇帝约”的延伸,逐渐成为汉帝国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母本。

  • 标签: 高皇帝约 父死子继 继承 汉文帝
  • 简介:直书与曲笔历来是传统叙事史学中共存对立的两个核心问题,其背后隐含着深层次的历史观和政治观。通过对比原始档案发现,《太宗实录》中天聪朝部分史实几经讳饰,或为掩盖汗室成员贪利忘义之丑事,或为彰显汗之威严以迎合汗权集中与强化的大势。从中可见,实录撰修者在秉承"为尊者讳"的宗旨下,对皇权的极力维护与宣扬。

  • 标签: 《清太宗实录》 天聪朝 曲笔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1639年朝鲜仁祖国王树立在汉城以南三田渡的"大皇帝功德碑"的来龙去脉,并参照英、美、俄、日、韩等国的相关摹本、拓本、记录或者研究,以及笔者实地所摄碑文数码资料,厘清了一段自19世纪晚期以来围绕该碑的满、汉碑文发生的学术公案,提供了翔实的汉碑文以及满碑文穆麟德转写。本文指出,满、汉碑文中部分文字无从辨认的问题是发生在1895年该碑被投入汉江之后,就碑文内容而言,朝鲜大臣李景奭撰写的汉碑文,实际上是对1637年时经对主和派崔鸣吉之手的朝鲜致方一系列文书的引用、归纳和润色,并非李氏草创。另外,本文也指出了满碑文对入关前的政权政治话语建设及其政治身份的认同转变所发生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皇太极 朝鲜仁祖国王 三田渡 大清皇帝功德碑 李景奭崔鸣吉
  • 简介:一、大皇帝功德碑序说17世纪初叶,掌握中国东北亚地区的后金为了征服中国大陆,在有野心的计划下,于1627年,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世称"丁卯胡乱".这场战争的结果,后金与朝鲜结盟约为兄弟之国.此后,后金为了征明,要求朝鲜助他军粮、兵船与岁币.

  • 标签: 三田渡 功德碑考述 大清皇帝
  • 简介:传世文献虽有宋太祖“誓不诛大臣、言官”的誓约,但此誓约很可能出于徽宗的编造。北宋统治者罕杀大臣,是大臣受到多方制约、土大夫阶层对获罪者重重保护以及最高统治者对是否诛杀大臣持谨慎态度等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徽宗编造太祖誓约是为了得到高宗赵构的尊重、同情与信任,从而最终救自己南归。所谓的宋太祖誓碑的出现是沿誓约之说继续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 标签: 誓约 大臣 言官 宋徽宗 祖宗家法
  • 简介:最近,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和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联合编纂的《实录广东史料》,由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这为史学界研究清朝广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热心于广东历史的读者来说,也是一大喜讯!《实录广东史料》是从中华书局80年代出版的《实录》影印本辑录而成。“实录”是中国史书体裁之一,为历代每个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最早见于记

  • 标签: 清实录 史料 广东 明实录 梁廷楠 编委会
  • 简介:本文归纳在书写清太祖太宗个人称谓中出现的同名异书之纷纭现状,汇集中外满族、蒙古、清代历史文献及历史研究诸领域中领衔学者观点,介绍各种不同转写的民族语言和文献根据,讨论两称谓书写中多种转写的学术基础,指出跨民族语言介入两称谓转写之复杂现象对今后有关学术研究的启迪。

  • 标签: 清太宗 转写 称谓 民族史 学术课题 现状
  • 简介:<正>自唐亡以来,长安虽已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关中的险固形势,对于统一的王朝而言,仍有一定的魅力,明太祖就曾动过徙都关中的念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元集庆路)为都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南京),并以开封为北京(洪武元年八月)、临濠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作为京师的陪都。南京虽地处富庶的东南地区,又有“龙蟠虎踞”的形胜,但毕竟

  • 标签: 明太祖 朱元璋 东南地区 应天府 南京 都城
  • 简介:关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所载宋太祖欲迁都洛阳之事,学界已有不少讨论。本文以宋太祖迁都的原因为出发点进行分析,认为宋太祖借郊祀之名迁都洛阳是一种有计划的安排。《长编》中所载晋王劝谏迁都的史料是值得信赖的。宋太祖欲迁都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与晋王权力斗争,而是为了应对北宋立国环境的焦虑。迁都未果对北宋国运的发展,特别是党争的出现及四京制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宋太祖 迁都 洛阳 党争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想到刚刚热播过的《乔家大院》。国人对大户人家的空间描绘首先是深宅大院。到底多深算深,多大算大,也无定数的。于是,这大院那大院的就一个一个地冒出来了,大院文化也出来了。到底大院文化是怎样的文化,认真关心深入思考的并不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深下去大下去,深到大到紫禁城般,就到头了吧?有叫这家大院那家大院的,那

  • 标签: 天安门广场 皇帝 大院文化 平方米 乔家大院 城楼
  • 简介:本期推出的是皇帝大婚专号。以故官博物院所藏光绪皇帝《大婚典礼全图册》为主体,连环画般的图说图解皇帝娶皇后的全过程。有说现在到了读图时代,我总疑心是偷懒的托词。可是,仔细读了这仔细描绘光绪帝结婚的八大册全图,始觉做一个好的图说其实是极不易的。往故宫上班路上,时见娶亲的车队驶过,从当年皇帝娶亲的轿队、马队、人队经过的路上驶过

  • 标签: 皇帝 故宫博物院 专号 车队 全图 皇后
  • 简介: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依照皇室和民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廷中。溥仪在这里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不能走出紫禁城,也很少有伙伴,除了弟弟溥杰和几个年幼的皇室子弟有时可以陪他读书游戏外,每天伴随在他身边的,是大群的太监和内务府官员。溥仪6岁开始念书,学习的都是

  • 标签: 溥仪 外国报刊 外国人 紫禁城 内务府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