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炎黄春秋12011年第6期刊登《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前后》一文,里面提到“《文汇报》办此印的白头《文汇情况》,由张春桥直送江青,报给毛泽东。负责搜集情况的是《文汇报》北京记者站的负责人艾玲。为此张春桥还讲过,艾玲对批《海瑞罢官》是有功的。所以‘文革’中张春桥保过艾玲”。艾玲是1936年在广州参加革命,1939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从1958年至“文革”初期,一直担任上海《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2007年3月7El在广州病逝。2006年3—4月间,艾玲曾向笔者口述过她在“文革”期间的经历.现将整理文字摘录如下。

  • 标签: 《文汇报》 经历 《海瑞罢官》 “文革”期间 新编历史剧 中国共产党
  • 简介:1946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以“本报加急专电”的形式刊发了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暗杀的特大新闻。消息很快便由上海传遍四面八方,举国为之震惊。当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要将这样的消息由云南传到上海,并非易事。而冒着危险传递这一信息的即是当时《朝报》记者刘时平。1946年对云南昆明来说是一个恐怖的年份、残酷的年份。政治气氛的萧瑟、冷酷与春意融融的自然气候形成极大反差。国民党的“整肃”行动,使整个春城风声鹤唳。7月,正逢雨季,淅沥的雨声和凄厉的枪声不协合地混杂一起,更增加一层怪诞、恐怖感。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支部负责人李公朴在这阴雨绵绵的夜色中毅然跨出家门,为民主而奔走。李是著名的七

  • 标签: 李公朴 《文汇报》 国民党 西南联大 民主运动 大新闻
  • 简介: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其释文在1985年《文物》上发表,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公布以来,学术界已作过相当多的研讨。不少学者认为其大部分是当时的“齐国法律”,这是根本不符合《守法》等十三篇竹书的实际情况的。本文对这十三篇竹书逐一进行细致辨析,证明它们都是齐稷下学者有关各个专题的论文。同时,本文还对《守法》等十三篇竹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当前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了辨正和澄清。

  • 标签: 十三篇竹书 齐国法律 专题沦文 史学价值 出现问题
  • 简介:'遍地的大学生有几个能找到工作''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就是老师的事了''我们忙得很,没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听了这些话后心里七上八下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但不少的农村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就是放在学校教育的,学生素养的好坏全赖学校教育。类似的种种言

  • 标签:
  • 简介:提出背景这个时代是不缺人生知识的时代,人们每天通过手机接受大量信息,但缺乏核心价值观认同。大量的价值观不同的信息从来没有如此摧古拉朽似地冲刷着人们的灵魂,彷徨、迷茫、焦虑、颓废(吸毒)、暴力(is)、是非不分(碰瓷、有毒食品)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 标签: 教育思维 是非不分 教育生态系统 内驱力 学习动机 问题法
  • 简介:这次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年会,提出了一个极具时代精神的问题:创新时代,教育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答案:创新时代,教育须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自下而上的创新。唯改革与创新并举,我国的教育方有出路。为什么教育须从改革走向创新?因为1985年以来30年的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单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无法撼动我们目前这样一种万能而又无能的教育管理体制。说它万能,因为从各种教

  • 标签: 教育改革 改革走向 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教育 时代精神 具体情境
  • 简介:1947年,胡适“教育计划”的发表引发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是重点扶植还是普遍救济,以及留学生的派遣是停废还是继续的论争。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显示出战后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胡适 高等教育 教育资源 论争
  • 简介:一、都灵大学门前的马和鹰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飞鹰,右边是一匹奔马,一直默默地矗立在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前。多少年来,它们代表着都灵大学迎接着一批批的新生和来客,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 标签: 智慧 教育 大学 大理石 英格兰 意大利
  • 简介:公民与臣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前者具有人格独立、政治参与、社会责任等特征,乃现代社会的标志;后者具有人格依附、政治陪衬、不负责任等特色,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以后,培养公民还是造就臣民,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公民教育或党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与党化教育,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或有补益。

  • 标签: 公民教育 党化教育 民国时期 人格独立 政治参与 社会责任
  • 简介:程颢、程颐是宋代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洛学的开山祖师和首领,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们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程颢在5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不下30年;程颐在7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长达56年之久,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最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二程的学说(主要是程颐之学)发展到了顶峰,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宋以后直至清代的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教育思想 程颢 程颐 朱熹 中国 素质教育
  • 简介:进入21世纪,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更是“热火朝天”。以全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而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进的主力军,肩负着重大责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担负着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重任,任务更为艰巨。因而少数民族教师队伍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升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民族教师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 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改革 科学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教育
  • 简介:高等院校扩招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了农村本已存在的“读书无用论”,二是对子女教育尤其是大学阶段教育的投入,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农村教育危机重重,亟待化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探索一种更加有效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体制,以使农村教育机制更加高效运转。

  • 标签: 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危机 分流教育 读书无用论 负面影响 高等院校
  • 简介:冷欣(1900-1987),江苏兴化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45年授陆军中将衔,曾以何应钦助手的身份参与受降典礼。他以战将身份,勉力襄助地方教育,其事迹值得一提。1939年之后,苏北地区相继沦陷,“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兴化也不能幸免。原来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课桌的,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半个中国都在日军铁蹄下呻吟。有着强烈爱国心的苏北青年,不愿接受日军汉奸的奴化教育,不甘心做任人宰割的亡国奴,都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沦陷区向后方流亡。当时冷欣任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兼江南行署主任,驻安徽屯溪附近的梅林。为了收容、帮助这些无家可归和有家难归的青年,冷欣首先将常州中学、苏州中学

  • 标签: 中学 教导主任 江苏省 小学毕业生 地方教育 兴化人
  • 简介:道德教育始终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重心。回顾近百年教育史,中国教育告别传统的“三百千”教育,建立起近代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童道德教育实现了从“修身”向“公民”教育的飞跃。“公民”教育以塑造现代人格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影响至今。探讨这个历程,可为今天的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宝贵镜鉴。

  • 标签: 公民教育 民国 道德教育 现代人格 启蒙教育 中国儿童
  • 简介: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是不多的。纵使听了有智慧的话,也不一定会领悟的,对于有智慧的演讲,也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听得有兴趣,甚至才能够真正在自己生活工作中把它实践出来。我说的是不是真的有智慧,这也要由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判断,不能由我说了算。

  • 标签: 智慧 教育 才能 实践
  • 简介:我们讨论家庭共生教育是基于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有机统一的共生生命体。家庭是人类社会共同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每个生命孕育、产生、成长、发展的本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和谐成长、自由发展,为了家庭和谐共生、文明幸福。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

  • 标签: 共生教育 家庭共生
  • 简介:团结务实的县教委领导班子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县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全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24所,在校生5465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小学生毕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8-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初中生毕业率分别为126-8%和98-7%。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新县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确立了“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超前、加快发展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各乡镇也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纷纷制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

  • 标签: 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 尊师重教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事业 职业学校
  • 简介:<正>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中、小学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人才辈出,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伟大成就的后面,也存着严重的隐患。正视、承认隐患,采取对策,消除隐患,使教育改革稳健发展,乃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 标签: 民院 教育改革 小学教师 危房 民族教育 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