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在一个小院种点花草,亦是体会和摹仿生命在岁月中的演变和成长过程的顺势而为。以我看来,种花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回归童年。这个故事里的花朵,由于缺乏灌溉滋润,经常在频临死亡的边缘,可以说这满园看上去长势不错的花草,其实是在优胜劣汰的生存中剩余下来的幸存者的故事。几年前在窗下角落栽下的一小株黄槐,己经长得有碗口粗细,秋天满树黄花遮天蔽日;鱼池中的苇草来自洱海,树下的绣球花是从MCA泳池畔移来,园中木瓜和石榴的生长还有待时日,月季花倒也时时开放从未停

  • 标签: 天满 绣球花 黄槐 窗下 苇草 三角梅
  • 简介:该建筑以大面积的落地窗,取室外葱葱绿意和温暖阳光。客厅为了体现简约、现代的风格,特意在天花板不设主吊灯,以数个可调光的直线条筒灯,辅以落地灯、聚光灯和射灯等多种角度,多种光源进行照明;窗前以长条木凳下造出条条的阴影,透出一片诗意。一个原始材质和形态的现代感壁炉让人刮目相看。

  • 标签: 天花板 可调光 落地灯 聚光灯 现代感 建筑
  • 简介:莫斯科似乎一年四季都飘“雪”,我们遇上的是一年里难得的2个月夏天,可满城的杨花依然飞舞着继续冬的风景。杨花停留之处,积起了厚厚的一层,风一吹,又飘飘忽忽地漫天狂舞起来,它们无孔不入,蹭到脸上挠你的痒痒,行人被逼无奈地打了个喷嚏,又送它们轻轻悠悠地飞上了天。

  • 标签: 莫斯科 “雪”
  • 简介: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7次率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动画片《郑和下西洋》运用卡通手法、卡通语言、卡通意趣,将郑和下西洋的曲折故事讲述给大家.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天地 世界航海史 故事讲述 航海家 东南亚
  • 简介:本案作为“中弘·北京像素”项目的样板兼售楼处,是在原有售楼中心的基础上延用了“北京像素”整体项目的“像素单元”设计理念。

  • 标签: 样板间 像素 北京 设计理念 售楼处 基础
  • 简介:明代的松江,前期有沈度、沈粲等书家,活跃于宫廷,后期有董其昌影响遍及海内外,中期若张弼、陆深皆名重当时。书家影响与书家流派,相关而非相同,所谓流派者既有流又有派,流派之力量必有影响,但有影响之书家则未必构成流派。史料证明,晚明时期始有云书派或言松江书派、华亭书派之说,其意与吴门书派相仿佛,皆言地域书法流派。然云书派究竟应该定位于以董其昌为核心书家的后期为妥,还是定位于以二沈为核心的前期为妥,则需要做一番界定。

  • 标签: 书法流派 晚明时期 董其昌 松江 前期
  • 简介:曾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宇航员说在太空看地球,看不见国家的划分,只有陆地和海洋的区别。即便用人类现有的一点可怜的宇宙知识来看,地球也只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内数不清的星球中的一个小球,其重要的程度可能还抵不上一只蚂蚁在地球上。而我们在这蚂蚁般的小球上演绎着许多自认为伟大的事情。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说的小大之辨也。无涯的未知和求知的天性摧毁了我们心中建立已久的坐标,迫使我们的心慢慢游离封闭而古老的知识殿堂,在浩渺的宇宙中自由游荡和膨胀,也许那里原本就是我们的起点和归宿。

  • 标签: 云卷云舒天地间
  • 简介:所谓设计研究的“学科性”,指的是设计研究必须同时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在对不同的设计门类或者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可能对其中某种学科的特性更为强调,但这种强调不构成对其他侧面的否定。任何以个别设计门类试图对整个设计学进行通则式论述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强调“学科性”,设计学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设计学 学科间性 交叉学科 设计理论 设计史
  • 简介:弥生(1929-)作为日本现代艺术的独特存在,被评论家归类到许多流派和主义之中,其中不管女权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的名声就超过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时隔半个世纪的今天,她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度,那些依然记得草弥生当年作为纽约前卫艺术先锋的人们,

  • 标签: 魔幻 增殖 抽象表现主义 女权主义 波普艺术 超现实主义
  • 简介:弥生被《时代周刊》列为2016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014年,《艺术新闻》称她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她在马德里雷纳索菲雅王后艺术中心、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巡回个展,吸引了大量媒体的追捧和报道,在拉丁美洲、亚洲和北欧的巡展也是如此。目前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展览“草弥生:我永恒的灵魂”是迄今为止,艺术家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其中包括132件“我永恒的灵魂“系列精选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是第一次在日本展出。

  • 标签: 草间弥生 前卫艺术家 大圆点
  • 简介:起始于一块红砖和一台手持摄像——李巨川最开始的创作就曾不具备典型的录像作品的特征:没有预设的观者群体,也没有预设的观看空间或平台。相对于那些注定要进入体制化的语境(并进一步被诠释、探讨、流通甚至炒作)最终被赋予一个相对稳固意义的作品来说,李巨川的作品在按下停止键的(如果当时他使用的手持摄像有停止键的话)时候,就戛然而止地完成了。一条没有经过任何剪辑的连贯长镜头,没有布景,没有剧本,也没有演员,有的只是客观的真实世界。

  • 标签: 李巨川 手持摄像机 录像作品 体制化 viewing intellig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