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春天,上海虹口的霍山公园里鸟语花香,悠闲的人们在园中享受和煦的春光。两鬓霜白的犹太老人乔治·希尔森默默地走近园中的一块石碑,碑文用中、英和希伯莱文记载着: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曾在此避难。老人在碑前仁立良久,颤抖的双手抚摩着石碑,眼中噙着泪水,想起了幼年时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年仅十岁的小乔治高举着纸风车,在狭小的客堂间里兜着圈子跑,嘴里喊着:“过年啦,过年啦!”八岁的小招娣学着他的样子,手拿着纸风车跟着疯跑。招娣娘热情地邀请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犹太人乔治一家和房客霍尔曼一起过年。招娣的父亲富根拉黄包车收工回来

  • 标签: 犹太人 霍尔 二十世纪末 拉德 隔离区 小乔
  • 简介:2004年10月。奥地利因为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ElfriedeJelinek1946-)摘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而大放异彩。耶,这位自幼学习音乐、25岁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最初是以女诗人的面目闯入文坛和剧坛的文学家、戏剧家,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倍受关注的焦点。尽管。她先后获得过海因里希·伯尔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等许多奖项,但对遥远的中国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直到她的成名作《钢琴教师》(1983)于2001年被奥地利导演迈克力·哈内拍成电影,并在当年的嘎纳电影节上获得三个大奖: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我们才对耶这一名字有了印象,对她的创作风格有了一点儿感受。因此,当耶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消息刚一传来,中国的学者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取了版权,翻译并出版了她的小说和戏剧。

  • 标签: 戏剧现象 诺贝尔文学奖 《钢琴教师》 中国读者 维也纳大学 硕士学位
  • 简介:日前,古根修复了艺术家郑淑丽(ShuLeaCheang)19年前的一件网络艺术品.这也是该馆首次进行此类尝试。如今.我们可以在永久性的网址http://brandon.guggenheim.org找到这件名为《布兰登(Brandon)》的作品创作于1998年至1999年,由古根出资委托创作,旨在纪念1993年遇害的内布拉斯加变性说唱歌手布兰登提纳《BrandonTeena)。

  • 标签: 艺术品 修复 数码 作品创作 1998年 HTTP
  • 简介:莎翁剧作中,个人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地和政治危机相关联,身体被卷入某种政治,男性权力的运作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哈莱特》中奥菲娅从一个开心少女变为手捧花束的疯癫歌者,最后溺水而亡,她的形象也从甜美温顺转向幽灵般行走的疯癫,直至最后成为漂在水面的溺亡的白色身体。从顺从男权体制到质疑并挑战理性的权威和合理性直至变成终极的死亡嘲讽,奥菲娅疯癫及死亡的女性身体变成了男权社会里的不安的想象和政治肿瘤,成为颠覆男权权力的潜在威胁。

  • 标签: 身体政治 男权 疯癫 理性
  • 简介:古根博物馆是索罗门.R.古根基金会创建或提出创建的所有博物馆的总称。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及其建筑风格,包括纽约古根博物馆、位于威尼斯的佩奇古根博物馆、毕尔巴鄂古根博物馆以及阿布扎比古根博物馆。

  • 标签: 古根海姆博物馆 基金会 建筑
  • 简介:在《艺术文摘》书后,西德尼·蒂(SidneyTillim)搞了一篇“求助”广告,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批评家生涯。那是1953年,当时他是一名临时的体育记者,也是一位正在奋斗的画家,

  • 标签: 西德尼·蒂利姆 现实主义 艺术批评家 后结构主义
  • 简介:从儿时练琴起,随着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从一个弹什么作品就买什么唱片来听的人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痴迷的唱片收藏爱好者,只要探听到哪里有好宝贝,无论多远、无论多贵都要想尽办法找到,我想这种乐趣和感受大家会与我有同感。

  • 标签: 练琴 里德 大师 传奇 收藏爱好者 唱片
  • 简介:2003年10月的安科纳(Ancona),一如往常的宁静,这个意大利东部海岸的城镇从来都是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这个曾经诞生了两代歌王的圣地,如今要送走她的爱子。时光悄然流转,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弗朗·科莱(FrancoCorelli)离开我们已经5个春秋了。歌剧界曾为从这里走出来的两位歌王疯狂了近一个世纪,另一位便是吉利,BeniominoGigli)。

  • 标签: 弗朗克 回忆 男高音歌唱家 东部海岸 意大利 歌剧
  • 简介:德国古根博物馆(DeutscheGuggenheim)于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三十日举办“阿加特·斯诺:共享的世界”展(AgatheSnow:AllAcessWorld)。

  • 标签: 古根海姆博物馆 共享 斯诺 德国 World 三月三
  • 简介:希拉·瑞贝(HillaRebay,1890—1967)——一位德裔女画家,"非客观"绘画美术馆(纽约古根美术馆前身)首任馆长,古根美术馆创建人之一,1928年开始协助所罗门·古根(SolomonR.Guggenheim)汇集了大批可观的艺术藏品,并成为他的首席艺术顾问。她提出了"非客观"艺术(Non-objective)的概念,,并为这门新兴艺术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瑞贝是个画家,更是位成功的美术馆经营者,在她77年的生涯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热爱的事业,促进了"非客观"艺术的发展,致力于古根美术馆的建立。古根美术馆(SolomonR.GuggenheimMuseum)是纽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美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法兰·洛伊·莱特(FrankLloydWright)晚年的杰作。自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其它博物馆的设计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 标签: 古根海姆美术馆 希拉·瑞贝古根海姆 艺术希拉·瑞贝
  • 简介:维吾尔族库修既是和田地区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的舀用工具,亦是该地区十二木卡伴奏乐队中的打击类伴奏乐器之一,且在乐队伴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具有着重要的功能。然而,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作为和田十二木卡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库修至今尚未受到诸方专家学者的关注,此之于和田十二木卡的整体研究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缺失。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库修的生存背景、乐器本体、音乐本体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弥补该乐器研究的缺失。

  • 标签: 和田地区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库修克 乐器本体 音乐形态
  • 简介:在古代龟兹,艺术家为了宣扬佛教,绘制了大量的壁画。除了那些表现佛、菩萨、护法像、僧尼、供养人等题材外,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动物画。

  • 标签: 动物画 石窟 艺术家 供养人 龟兹
  • 简介:系藏语,跳神之义。西藏佛教密宗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跳神活动。跳神时,演员都要穿起神衣,戴上假面具,在乐器的伴奏下,按照密宗教义,表演各种动作,以期达到敬神和为众生消灾驱邪的双重目的。西藏跳神不是一般俗人所理解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其目的是宣传佛教教义,“驱魔逐鬼,祓除不祥。”西藏佛教密宗最早的跳神活动,只限于寺内喇嘛观看,俗家

  • 标签: 羌姆 密宗 佛教节日 佛教教义 马头金刚 大威德
  • 简介: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中国西藏山南扎朗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下,周围河渠萦绕,树木葱茂,密集成林,可谓沙漠之中的绿州。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中国西藏藏传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时期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及宗教乐舞等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之典范。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以难以想象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

  • 标签: 桑耶寺 吐蕃 寺院 藏族 壁画 西藏
  • 简介:一九九О年冬天临近的时候在北京,《戏剧》杂志社演剧研究工作室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小剧场上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哈莱特》。这是一场实验性演出。是一场冷峻,有力,震撼心灵的演出,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带有一定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的色彩。

  • 标签: 《哈姆莱特》 荒诞派戏剧 莎士比亚 《戏剧》 黑色幽默 小剧场
  • 简介:布鲁克(WilhelmLehmbruck)出生在俾斯麦德国的那个时代(1881年),虽然当时德国暂未获得在喀麦隆(1883年)和东非(1884年)的殖民地,却在那得到了“德国保护区”。1919年初春,当和平条约正在凡尔赛起草,此间建立的德国殖民地正被窃取之时,威廉·勒布鲁克却(于3月25日用煤气)结束了他的生命。对他作品的(以及他的死亡的)解释成了德国的保护区。他的雕像《跪倒的人》(1915年,一年之后作为《垂死的战士》展出)和《坐着的小伙子》(1916年,也称作《弯腰者》、《悲伤者》、《朋友》和《思想者》)无论是否具有立体的力量,都首先被视为(战败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志——

  • 标签: 布鲁克 俾斯麦 思想者 德国人 青铜艺术 博伊于斯
  • 简介:过去,在西藏有人认为宗教舞蹈——卡尔羌与藏戏——阿吉拉是同一概念。受这种扑朔迷离之观点的影响,后来也有不少人对其不做任何盘根究底的分析判断,而一味地追逐其后,固执其见。随着和平解放西藏.人们的思想观点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有人先后专门探讨和研究卡尔羌与藏戏的内容、形成究竟有何区别。这些也正是人们思想进步的表现之一。下面我将用总论和分论两个章节简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 标签: 藏戏 宗教舞蹈 简述 表现 观点 和平解放
  • 简介: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哈莱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

  • 标签: 《哈姆莱特》 创作欲望 喜马拉雅山 登山运动员 演出计划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