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史,实际上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从宫廷、各级官府到民间,乐在既有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娱乐、教育诸种功能的多种功用下贯穿前行,如此架构硕大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用乐体系。乐既反映和表达人的情感,也显现用乐的多种功能性意义。乐本无所谓礼与俗,当乐与礼制相须且固定为用形成常式与风格,成为“为用”理念下的定势,中国的用乐传统由此形成两大主导脉络或称两大体系,即礼乐和俗乐。有了礼制用乐方显俗乐意义,没有礼也无所谓俗。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对“国家”无意识,可以尽十榭予发宣泄,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感受到其国家与礼制因“必须”而存在,周公开国家意义上功能性用乐分类的先河。本文对学界既有撰史方式和理念进行反思,认定中国音乐文化史其实应该是由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共同架构而成。
简介:手工:生态生产力吕品田在《文明建设的生态之力——手工的意义及寄望于设计实践的意义开发》中认为,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论,摆脱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魔团,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手工,是当代发展实践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决意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珍视手工这种体现人类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并以前瞻眼光和切实措施将手工推人当代现实,使之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然而,手工作为生态之力的践行与发挥,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去加以促进和推动。而对于手r[意义的开发,也是这个时代寄望于现代设计实践的一种使命担当。(摘自《装饰》2013年02期)
简介:在中国画史论中,明代以前,未见"画派"一词,但实际上已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诸多画派。明清两代,地方画派林立,"画派"一词最早见于董其昌文集。从理论上系统地、较为完整地阐述中国画派形成、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当推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泰斗俞剑华先生;他提出,一个画派的开派人物、传承人物及艺术风格应当是相近的;这成为中国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薛锋、薛永年、陈传席、单国强等人界定中国画派标准的共识。薛永年先生首次总结出中国画史中画派的两种含义:"一是‘历时性的画家传派’,一是‘共时性的地方画派’"。前者多指唐、五代、宋元画家传派,如以美学观相异而形成的文人画派(南宗画派)和院体画派(北宗画派)以及以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对绘画创作影响形成风格相异的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这类画派是跨时代的,是画史上最大的画派,多强调以其共性、总体风格特征相区别。后者多指出现在某一朝代、某一时段、某一地区土生土长的开派大师、艺术大家和其传派者形成的画派,相对之下属于小画派。小画派既有文人画或院体画的共性和总体风格特征,又有其地方画派的地方风格。如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都是属于文人画派大系,又各自和其他地方风格相区别,他们多描写南方山水,又有着南方山水画派大系共性总体风格;浙派画家既有院体画派大系共性总体风格,又受到北方山水画派大系的影响。在画派出现的同时,还有不称为画派的"并称画坛的名家",如"六朝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元四大家"、"清初四高僧",还有以地方命名的画家群体,如"吴门四家"、"新安四家"、"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这些名家之所以不称为画派,因其个人风格各异,多为大师、大家,艺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