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苹果手机是现代科技时尚的典范,通常两者难以融合,但这一次却很成功。虽然有些怪,但并未过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首先,它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原本书法习作或者创作是在雅室案前,静静写来,缓缓书去,心平气和地进行的,就是狂草也不是真的疯狂。但现时代与古时代到底不同了,中国书法家日益显示出在公众面前的自信,原本书法是室内雅赏,尺幅不大,而大字是写店招用的,现在书法成为展览,而且展示空间一再扩大,一个书法家的展览,没有一些如墙尺幅的骇人听闻作品,就说不过去了,不大不惊人(当然,现在书法也是以尺定价,大的价高,那是另一回事)。在这个商业发达、经济繁茂的时期,书法也日见时尚,身不由己地脱离了传统样式。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一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一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书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书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一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一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一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一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
简介:郑亚林,字芥舟,1969年生于山东滨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美术学学科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香港书画院画家。多篇美术教育、教学论文和个人作品专版发表于《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中国书画报》、《美术界》,《江苏画刊》、《中国艺术教育》、《美术大观》、《中国美术教
简介:一、引言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早年在音乐、美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业绩至今犹被人们铭记。他的书法,无论是出家前的李叔同时期,还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时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评说赞美他书法的人很多,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1]叶圣陶则评价说:"就全幅看,许多字是相互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