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替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我们不确定他们的模样,却猜得出他们的气味,因此当空气中终于弥漫起那种充满骚动的气息,我们不禁叫出声来:他们来了!然而,一个,两个,三个……当我们就要确信新的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问题一来者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一种精确计算后的笑容和愁容;我们挑不出瑕疵,但总忍不住怀疑这些俊男美女是韩国归来的整容产物。雷同感抵消了他们的美,甚至使他们显出某种病态。这是我们害怕看到的场面:本来我们期待圣诞老公公驾着驯鹿雪橇掠过我们的头顶,最后却只有波德莱尔笔下那七个犹太小老头,‘仿佛来自同一个地狱’,依次排成一排,穿过城市的雾霾朝我们一步步走来。”
简介:如果将70后、80后作家群体或以其为表征的文学状态设定为“青年写作”的话,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还有“父辈写作”的存在。想来当是与“青年写作”分属不同的文学时空之中,面貌和旨趣必然大相径庭。然而,近来我的阅读经验和直感却是,抛开生活经验的时代差异不论,青年作家与父辈作家们看待当下生活、书写社会现实的思维方式、立场眼光、价值判断都极其相似,以至于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风貌和文学趣味也高度趋同。父辈作家执迷于发现和深描丑恶人性,青年作家习惯于书写并渲染失败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揭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耽溺或宣泄底层心理意绪,构成了当下不同代际作家所共持的一种思想资源和写作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