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我写下"困难时期"这四个字的文章标题时,涌上我心头的第一感觉仿佛是在回忆一部电影灾难片.这种灾难不是抗洪救火那么激烈悲壮,它更像是一场瘟疫,一场悄无声息迅速漫延并严重威胁人的生存的瘟疫.老辈子人说的困难时期,习惯上指1959、1960、1961年,也称"三年困难时期".……
简介: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简单总结来说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开始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为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进行的而建设斗争,此阶段的斗争形式不同于以往,它有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简介:杨少衡在为一本书所作的序中说:“我一直认为漳州是一块小说沃土,这里出产小说和小说家就象出产香蕉一样自然……漳州的土地与小说有一种天然联系,就象百余里外厦门鼓浪屿与诗情画意的飘逸格外有缘。”漳州地处福建东南,靠山面海,境内除九龙江畔有一片平坦开阔的漳州平原外,多为交错分布的低山丘陵与山间盆地,气候暖湿,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出产的水仙花享誉国内外。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古朴,百姓性情大多较为温顺,普遍有一种知足安分的思想。这种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容易形成作家优美质朴的审美感受,容易产生凝重厚实的叙事作品。在二三十年代就有
简介:与张炜这样重要的当代作家进行对话可能是一个非常欣悦但有难度的过程,因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一系列经典的文学史“标签”和“定论”中辨别出真正具有生产性的“问题”,以此来“开启”一个具有“物质性”的文学史场景;而另一方面,面对张炜这样一个很有“理论坚持”的作家,他本人的辩解、质疑和反诘却让我们的“意图”始终处于”建构”和“颠覆”的罅隙之中。或许这就是当代文学史认知和研究的难度。作为研究者我们总是“立志揭穿文本的秘密性、私人化的现象,(发现)这些文本与历史场景有着深厚及共谋性的关联”(萨义德语)。但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包括张炜)可能更愿意强调“文本”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普遍意义”,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作家”和“文本”呈现在艺术性、批判性、道德和良知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文学史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大的对话。但是如果研究者并不以一个确定的“目的论”和”价值观”为鹄的,那么,作家们的“夫子自道”也未尝不有助于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消化”,最终达到一种可以接受的“视界融合”。这样想来。张炜在本次对话中对文本、批评、经典化、人文精神、文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回应就有了非常值得重视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