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0年第一次在《人民文学》第4期上读到董夏青青的作品《胆小人日记》,瞬间被作品中的远方和陌生所吸引,那是我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作者以非虚构的方式记录了初到新疆乌鲁木齐的所见所感,像一个放逐者又像一个游历者,在一个陌生的空间里建设起跟此时此地人们的真实关系,跟着一个维吾尔族儿童走进他的家庭,跟高洁、小安、小贾、白云飞这样身处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外来打工者混在一起。期间穿插叙述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生活,选择、成长与理解,像每一个青年一样,拖曳着凡俗而温馨的生活尾巴。作品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我可以诚恳地说我愿意为了全世界人民去死,但很现实的,我不会让阳阳的痛苦陪我过夜。我只是,需要搞点儿建筑材料,七盖八垒地写点儿什么,如是而已。”
简介:在中国知识者的文化想象中,“走出土地”曾经一度是中国农民最强劲的生命欲求和最持久的行为冲动,如《人生》、《浮躁》、《哦,香雪》等等,一批批的农村青年在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导引下纷纷离开乡土奔向城市。如果说,在国家的现代化工程重新启动的新时期前期,大批农民的城市谋生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对于乡土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吸纳的话,这种吸纳并未在根本上动摇乡土社会存在的根基,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乡村社会的空洞和凋敝。进城务工者的两栖生活以及乡土留守者的默默劳作使得中国乡村保持了它一以贯之的乡土本性,从而成为乡民安置生活和灵魂的根本。如《九月还乡》、《哺乳期的女人》、《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中很多作品都表达了离乡背景下的乡土人生的诗意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