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3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红楼梦》与满族历史文化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关纪新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和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汤晓青说,这是一个跨学科对话的机会,古代文学、民族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在一起对话交流,一定能擦出许多火花,对红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是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张庆善说,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题目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学刊》曾经讨论过,但没有展开,应该说红学界重视不够。这次会议是满学界、民族文学界、红学界第一次在一起交流,会有很多期待,将会推动《红楼梦》与满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