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唐喜成,河南尉氏人,一代豫剧宗师,唐派创始人。从10岁开始学戏,到69岁去世,在长达59年的艺术生涯,在没有师承、没有范本和没有前路的情况下,他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准确把握豫剧的吐字行腔规律,深入实践戏曲的美学原则,创造的“唐腔唱法”自成一派,技艺精湛的豫剧男声假声,绚丽多彩,别具一格,堪称全国戏曲界的奇迹。至如今,在全国仍有无数的戏迷观众痴迷沉醉于唐派艺术的深刻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追随者不计其数,是一支较为庞大的戏曲队伍。我也是学练7年多才开始完全进入唐派唱腔的音域和艺术境界,而他的一道声腔却陪伴我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时光,辛酸苦辣,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豫剧唐派,15年来爱你实在太难,太过辛苦。追寻着唐喜成的艺术足迹看上去,也恰似一道曲折的风景线,一轮美丽的彩虹……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的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的照搬、仿写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而完成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的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的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简介:把"蔡文姬戏剧化",在郭沫若之前的名家是程砚秋的《文姬归汉》,而且认定《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作,"第十四拍"已成为程派唱腔名段之一。发表公正评价曹操的历史论文,在郭沫若之前至少有袁良义、万绳楠、崔谦、翦伯赞、袁良骏、刘亦冰、王昆仑、吴晗等。从郭沫若本人经历和写作具体进展看,始终念念不忘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综合起来看,"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是创作《蔡文姬》的内在思想基础。评价曹操的文化思潮和迎接建国十周年的社会热潮,营造了"替曹操翻案"和"重睹芳华"的氛围,是创作《蔡文姬》的外部因素。周恩来的口头建议,促成郭沫若撰文"替曹操翻案"、创作《蔡文姬》"替曹操翻案"。三者交融,使郭沫若的《蔡文姬》表现出了创作心境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