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阅尽人间苦与辛,知君腹内有乾坤。一身斑驳诉年轮。叶染家山千点绿,根亲故土四时春。古村沃野自缤纷。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收到你寄来的书,谢谢你费心捆扎。想到诗人的思维本是最放达不羁的,最捆扎不住的。诗人与捆扎无缘。由一位真正的诗人——那就是说,气节是他的筋骨,激情是他的血肉——为我捆扎书,我视像里一出现那场面,便觉于心不忍。载有你文章的《一行》诗刊也收到。真正不敢当了。真正不忍了——你自己也

  • 标签: 李松 给你 我自己 热爱生命 一发不可收 神周
  • 简介:在贾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其次,是指贾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

  • 标签: 贾樟柯 对话 互文性 共时性
  • 简介:近年来,贾柯与金基德都在国际影坛星光璀璨,独特的影像风格与执著的美学追求使得他们的影片屡获殊荣,也让他们成为中韩青年导演的领军人物。镜头聚焦社会边缘,钟情白描底层生态,是他们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但在题材选取、叙事方式、表现手法、意象使用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简言之,对底层人群的描绘,贾柯的电影更具纪实性,而金基德的电影则更具半抽象性。

  • 标签: 纪实 《三峡好人》 半抽象 《漂流欲室》
  • 简介:柯把镜头对准时代变革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在缓慢的节奏中勾画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他对生命的关怀与思考。通过分析贾柯电影的风格特征,探索他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追求,可以看出他在时代的变迁下依靠悲悯的情怀去感受生命的呼吸,用白描的方法将中国社会的集体精神世界真实呈现,他所追求的情感是当下国民共有的生活体验。贾柯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共鸣,更有生活哲理上的启示。

  • 标签: 贾樟柯 电影 抒情意蕴 人文反思
  • 简介:有一本散文诗集《愤怒的蝴蝶》,这个书名准确地体现了他的散文诗的特色。蝴蝶作为美的化身,是散文诗的象征,"愤怒"则是散文诗人对现实的邪恶事物出于正义感而产生的义愤填膺的一种反应。在当今的散文诗中,"蝴蝶"所在均是,"愤怒"者却较为罕见。松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关注现实,敢于面向邪恶发出"不"的声音的作家之一,我一直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在不少作家专注于诗美追求而忽略思想关注的"气候"下,松型的存在和发展尤其难能可贵。

  • 标签: 伊犁短 李松樟 樟伊犁
  • 简介: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加速了故乡怀旧情绪的蔓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与迷茫的精神困境,对"故乡"的言说与"怀旧"情怀的释放,为躁动的灵魂寻求了一片可供存放与停歇的清净之地。贾柯以众多边缘化人群作为呈现对象,对"故乡"情怀的抒发成为其影像永恒探讨的话题。如何为怀旧情绪的抒发寻找理想的出口、以何种方式书写"故乡",俨然成为一个极具张力的时代命题。

  • 标签: 贾樟柯 乡愁与情怀 空间 人文记忆
  • 简介:柯导演的影片《二十四城记》作为商业与试验片的结合,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理论”出发,探讨贾柯在影片在时空构造,文字语言运用方面对于间离理论的实践及效果。

  • 标签: 间离理论 时空 风格
  • 简介:在对《山河故人》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其与各国艺术片导演在形式上的对话关系上,如对不同画幅比例、素材的运用等。但《山河故人》的最高价值,依然在于它充满了导演的人文情怀。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与其故乡之间的经历,除沈涛外,其余人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流浪者”。文章即以此为切入点,从地理意义上的“在路上”、精神世界的分离、传统内在价值观的撕裂三方面,由《山河故人》看贾柯电影中的流浪者。

  • 标签: 《山河故人》 贾樟柯 流浪者
  • 简介:柯的电影由于视听感知的多层并置,人物关系的镜像对照,故事结构的回环重合与叙事方式的杂糅交错,从而具有一种含混暧昧的复调文本特性。贾柯电影复调文本从身体、语言、他者和自然四个方面推进了电影审美经验的知觉现象学变革,其审美价值就是强调通过身体知觉进行“审美介入”,直接挑战了以往孤立、静观的审美无功利说,从而走向一种审美经验的统一。复调文本还原了当下中国社会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贾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

  • 标签: 贾樟柯 复调文本 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 生活世界
  • 简介: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贾柯运用了创新型的拍摄手法通过对420厂的一些典型工人的记录来展现中国工人群像,展现他们对社会、集体的热爱与信仰。

  • 标签: 贾樟柯 工人 群像 人物形象
  • 简介:1.一门心思想成另类的人,是成不了另类的。多年以后,我还会想起一边啃饼干一边撸《江湖儿女》,想起思考贾柯那个遥远的深夜。贾柯,高考落榜,23岁才上大学,27岁时处女长片一鸣惊人,被称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45岁,他已获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他被网友戏称为“贾科长”,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最卑微的个体,“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儿女 江湖 符号 隐喻 雕塑
  • 简介:作为独立的时代记录者和思考者,贾柯始终保持着对社会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严肃审视。从小城儿女,到大都会众生相,贾柯的目光集中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以及底层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尤为学界所关注。倘若,我们对贾柯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观照,就会发现贾柯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中的失意者形象:小武、崔明亮、斌斌、小济、赵巧巧、成太生、赵小桃、韩三明、沈红、大丽、小花、大海、三儿、小玉、小辉……这些失意者的精神症候,凸显了社会转型中城乡结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带给普通人的心理重荷,以及由此导致的复杂的精神问题。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失意者 主要人物形象 赵巧 关怀意识 社会批判